"雙非"家庭陷戶籍壁壘 退回內地比擠進香港還難
www.fjnet.cn?2013-06-04 16:42? 朱家健?來源:濟南日報 我來說兩句
夢想漸成雞肋 “能接受怎樣的教育,問題不在于是否港籍,歸根結底還是錢。” 6年前到香港“闖關”(臨盆前沖產房)生子的記憶,仍時常在梁楠腦中躥出來。混亂的腳步、人聲,救護車的鳴笛,鄰床的呻吟,偶爾交錯南腔北調的普通話,還有新生兒此起彼伏的哭聲。她甚至記得接過丈夫排隊等號兩小時辦好的嬰兒出生紙時,紙張劃過指尖的聲音。 在過去十多年里,數以萬計的“雙非孕婦”都前仆后繼地進行著這種玩命的冒險。就在2013年3月,一位懷有雙胞胎的內地孕婦沖進香港浸會醫院急癥室,羊水已穿且胎水渾濁,一胎頭向上,另一胎頭向下。 穿越了生死線并誕下一個健康的男嬰后,原本是職業女性的梁楠2010年辭職做全職陪讀媽媽。她目標很簡單:讓孩子讀香港最好的學校。 很快,她發現這“并不簡單”。她為孩子選了一所位于港島的幼稚園,以便“更易升入優質中小學”,但代價是每年10萬港幣的學費和每月至少4萬港幣的花銷。作為內地普通中產,梁楠漸感入不敷出。 梁楠還發現,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拒收“雙非”兒童,除非買校債。“那也就是說,能接受怎樣的教育,問題不在于是否港籍,歸根結底還是錢。”梁楠說。“雙非”孩子激增讓香港不堪重負。2012年,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和多多一樣3歲左右的“雙非”兒童由2003年的709人升至2.98萬人,9年間激增41倍。學位緊張等負面效應凸顯,陸港沖突不斷升級,“蝗蟲”事件成標志性高峰。 排外思想正在抬頭。香港人在本地論壇發帖“面對內地人不斷蠶食、鯨吞,來生不做香港人”,一個國際社交網絡中號召“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頁面也獲11萬香港人響應。 在喧鬧的2012年,梁楠被一本叫《劏房小孩》(劏房:房中房)的“雙非兒”自傳感動得落淚。作者樂仔是來自廣東清遠的第一代“雙非”兒童。他在書中傾訴了成長之路上揮之不去的卑微感——— 他害怕說話,擔心口音;害怕坐車,坐錯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來;害怕做事,怕“不懂規矩被別人用‘大陸仔’來標簽”。由于生活的重負,他從未出過香港,最想去看看的遠方是朝鮮。“不知道那里有沒有歧視呢?” 梁楠聯想到自己兒子的命運,感覺當初追求的一切逐漸成了雞肋。一次多多在幼稚園被伙伴欺負了,他哭著回來問梁楠:“媽媽,我到底是哪里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6]調查顯示九成新赴港“雙非”子女學習壓力重
- [ 02-08]香港揭發23宗“雙非”冒“單非”產子個案 一宗已判監
- [ 01-28]“雙非”兒童在港搶學位 家長:后悔赴港產子
- [ 01-16]梁振英:維護港人利益是施政目標
- [ 01-07]香港"雙非"孕婦零配額今年實施 醫管局嚴格把關
- [ 01-06]回港“雙非”兒童預期達8.5萬 房屋需求增加
- [ 05-10]“雙非”孕婦沖急癥室 收費大漲9萬港元
- [ 04-25]香港公立和私立醫院明年全面停收“雙非”孕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