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非政府組織為瀕危野馬編織保護搖籃
www.fjnet.cn?2013-06-07 11:33? 石永春 王寧?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新華網烏蘭巴托6月7日電(記者 石永春王寧)初夏的蒙古國草原綠草茵茵,瀕危物種普熱瓦利斯基野馬腳步輕緩、悠閑愜意地在草崗上吃草漫步。 目前蒙古國中央省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內放養的野馬數量上升到了280多匹,成為蒙古國最大的野馬繁育基地。保護區副經理達使普日表示,今年馬群還將新增20多頭小馬駒,保護區內野馬數量將超過300匹。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首次發現野馬,1881年學者波利亞科夫將野馬正式定名為“普熱瓦利斯基野馬”,簡稱普氏野馬。由于普氏野馬生活在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地帶,食物、水源不足在漫長的寒冬里更顯尤甚,加之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加速了野馬消亡的進程。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中國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當時世界上僅存的1000余匹普氏野馬分布在25個國家,絕大部分被飼養在動物園里供游人觀賞。 1992年6月,來自荷蘭的15匹普氏野馬落戶蒙古國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同時為防止近親繁殖,蒙古國又從中國、烏克蘭、瑞士、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引進野馬進行繁殖。 在執行董事博士斑迪的帶領下,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成為擁有自主權的非政府組織,經濟收益來源于保護區周邊的度假村旅游收入,日常保護工作主要由環保志愿者承擔。環保志愿者除了每年巡視、科學檢測保護區內的野馬外,也注重維系與保護區周邊地帶牧民們的關系、吸引游客參觀。 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和諧關系為牧民們帶來了旅游收入,也為當地吸引到了更多的綠色投資。 斑迪認為,非政府組織保護這種方式能夠避免資金斷流等威脅。多年努力之下,這種保護方式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等人士多次參觀考察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 除了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外,蒙古國扎布汗省、戈壁阿爾泰省的野馬保護基地也得到了法國、瑞士等國家非政府保護人士的幫助。目前全世界約有2000匹普氏野馬,蒙古國全國普氏野馬的數量已經上升到了400多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上升為瀕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