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禮《普京像》誕生過程:用10年前普京照入畫
www.fjnet.cn?2013-06-07 13:15?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如果繡東西時腦子里飛進來家長里短的事,針頭準“歪” 沈繡這門手藝,不僅需要入行者具備基本的美術功底,更要靠經年累月地實際操練。 談起繡制的過程,李錦云說,沈繡這活兒要求人心靜如水,如果繡東西的時候腦子里飛進來家長里短的事,那針頭準“歪”。 “40多年前,我們一個班的學徒,有的人一出手就有模有樣,線條干凈,畫面柔亮順;而有些人學了半天,出來的活效果臟斜亂,自己也看不下去。” 同樣繡一幅百鳥圖的畢業作,老師對有的作品評價很高:鳥兒不僅羽毛光澤漂亮,想讓人摸一摸,而神態更像是要隨時隨地飛出來。而站在另一幅同樣主題的作品前,老師說如同站在一堆鳥的標本旁邊。 “真的,不是隨便誰都能學會沈繡的”。馮麗和花麗這兩位市級沈繡非遺傳承人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此次,她倆負責的是這幅肖像的領帶與服飾部分。 22種深淺不同的紅色,均以天然蠶絲線染制。有的色線外面買不到,她們就得自己動手染。 紅色的濃淡程度根據染制的時間而變,每過20分鐘左右,顏色就有變化,一點馬虎不得。只有這樣,才能萃取出層次豐富的各種紅色,經過明暗過渡的針法,達到仿真的視覺效果。 女兒夸她繡得好,但自己卻怕吃苦,連學都不愿意學 今年60歲的印俊平是沈繡第三代傳人,擅長人物與花鳥,這次她和李錦云搭檔繡制《普京總統肖像》中人物的臉部。 這輩子和沈繡結緣,印俊平感覺很快樂。一門手藝,只要自己喜歡,在求學的道路上便不容易覺得累和苦。 “我心靜,坐得下來。”她至今做活用的還是當年做學徒時使用的繃子架。 板凳要坐十年冷。這些當年年輕的繡娘能夠成長為如今的工藝大師,都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大多數傳統手工藝行業的命運一樣,沈繡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南通唯一培養沈繡人才的工藝美術研究所入不敷出,老藝人們收入甚微,每天的工錢還抵不過一名泥瓦匠的收入。 “耗費眼力,頸椎容易受損,繡一幅作品所付出的心力與回報不成比例”,印俊平說:“我女兒從小就看著我在繃子旁繡啊繡,她夸我繡得好,但自己卻說吃不了那個苦,連學都不愿意學。” 一般都是18歲入行,從那時起沈繡的這些傳人就選擇了和旁人不一樣的生活。即便到了退休的年齡,別的老人常有的打牌、跳舞的愛好,這些繡娘也少有。 印俊平告訴記者:時間緊迫呀,我怕自己眼睛萬一哪天突然壞了,有的作品才完成了一半,那心血不是全白費了嘛。 為了保護手,印俊平甚至連吃過飯的碗也不自己刷,“怕沾上洗滌劑傷了手”。是啊,繡花絲線比嬰兒的臉還要嬌嫩,手一粗糙就碰毛了,影響出圖效果。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