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下鄉期間產子送人 一別40年欲尋親(圖)
www.fjnet.cn?2013-06-15 14:17? 宋丹?來源:四川在線 我來說兩句
老照片翻拍 她曾是一個教書的知青,在下鄉期間懷孕,因怕兒子跟自己在農村受苦,她曾向丈夫抱怨孩子來得不是時候。兒子出生一周便被人抱走,自此與她一別40年。如今,64歲的她有老伴,女兒,女婿,外孫陪伴,一家人在外人看來很是幸福,但她卻總覺得缺少了什么,她想找到40年未見的兒子,盡管,她只做了他一周的母親。 今日下午,這位尋子的母親馮朝香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女知青怕兒在農村受苦 夫家將一周大的兒子送人 “一直都在想他,現在條件好了,想見到他,彌補他。”今天下午3時許,在成都市錦江區某茶樓里,專程從新都趕來的馮朝香提起兒子,便伸手抹了把眼淚。 1949年出生的馮朝香是成都市新都區太興鎮人,1968年底,她從太興中學初中畢業后下鄉到太興鎮美泉村。年僅19歲的她在美泉村小學教語文,一月只能拿幾塊錢。1972年,她經人介紹,與原成都市南光機械廠工人黃水泉結婚。 同年懷孕后,馮朝香曾數次向丈夫抱怨不該要孩子,“怕兒子以后會跟著我在農村吃苦,沒有前途。”她沒想到,自己這些抱怨,被少言寡語的丈夫聽進了心里。 1973年2月4日,大年初二早上9點過,馮朝香在成都市包家巷的婦產科醫院生下不足月的兒子,夫妻倆商量取名:黃銳。“娃娃很瘦,大概只有4斤7兩。”剛生完孩子,馮朝香就發起了高燒,在醫院躺了兩三天。因馮朝香沒奶水,兒子只能喝奶粉,燒得暈乎乎的她也沒法親自照顧身邊的兒子,一切都由黃水泉打點。 出院后,一家人回到位于人民西路的黃家。次日早,一個陌生的女人敲響了房門。這個扎兩條辮子,衣著較好,約30歲的女人與黃水泉的嫂嫂說著話,并給兒子換上了她帶來的衣服,這一切讓躺在床上的馮朝香莫名其妙。 當天早上9點過,出生才一周的兒子被該名女子抱走。具體的日期,馮朝香已記不清了。“應該是2月8號或9號。”原來,黃水泉嫂子的媽媽將黃水泉家的情況告訴了包家巷婦產科醫院一個清潔工王婆婆,王婆婆便找來了一戶人家抱養兒子,馮朝香此前毫不知情。 40年來的想念與后悔 曾數次尋找但毫無線索 “把兒子給我抱回來。”此后,馮朝香常與老公爭吵,黃水泉不時回一句:“以前是你在抱怨不該要娃娃的。”馮朝香想,也許兒子能在更好的人家里生活得更好,但心里卻時時牽掛著。1974年,馮朝香生下女兒黃莉,女兒跟著她吃了不少苦。“當時想女兒可以嫁個好人家,和兒子不同。” 日子照常過,但她卻一直惦記著兒子。1977年,她回到城里,條件慢慢好了,想找到兒子的心情越發急切。提到找兒子,黃水泉雖不多言語,但總是表示支持。由于他們對于抱養兒子的那家人一無所知,而唯一的知情人王婆婆和黃水泉嫂子的媽媽也相繼去世,線索就此斷了。 這些年來,他們找過兒子不下二十次,甚至還數次“病急亂投醫”找人“算命”,找媒體求助已經是最后一個辦法了。馮朝香的二姐馮朝芳告訴記者:“她總是一提起兒子就哭。” 馮朝香說,她感覺很愧疚,如今兒子已經40歲,她只想看看他過得好不好,想盡自己的能力彌補。“不會打擾他現在的生活,只想了做母親的心愿,如果能見面最好,若不能,也不強求。” 馮朝香想告訴兒子:“媽這輩子都在想你,能看到你平安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兒子特征: 1973年2月4日早上9點過,出生于成都市包家巷的婦產科醫院。出生時約4斤7兩重,左邊屁股上有一個黑色的胎記。 若您有線索,請@天府早報 官博或直接撥打新聞熱線:028-86757777(四川在線記者宋丹)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24]2013年全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啟動
- [ 01-21]高清組圖:2013年福建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 [ 01-21]2013年福建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啟動
- [ 11-29]城里的孩子下鄉當農民 社會實踐中體驗別樣生活
- [ 09-14]福建省玉融經濟發展促進會組織醫療專家下鄉義診
- [ 04-23]三明"流動舞臺"志愿服務隊:把"文化下鄉"變成"鄉下文化"
- [ 04-06]《花樣年華》送90后下鄉引共鳴 參與者談收獲
- [ 04-03]江蘇首推90后下鄉節目 《花樣年華》場面飆淚
- [ 12-15]2012年福建省“三下鄉”活動今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