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農村婚姻買賣:青年陷“人財兩空”夢魘
www.fjnet.cn?2013-06-16 10:57? 胡錦武?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我來說兩句
撫州市人民檢察院偵監處處長楊露萍認為,當前婚姻詐騙案呈現一些新特點:一是詐騙金額大。多起婚姻詐騙案中,受害人被騙禮金少則三四萬元,多則十來萬元。由于贓款在“結婚”前兌現,案發追贓時,雖然犯罪嫌疑人被抓獲,但贓款早已揮霍一空,被害人的損失很難得到賠償。 二是侵害對象多為農村大齡或“有缺陷”的單身男子。受害人均為本地農村男子,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如個子矮、殘障或智障等,無法在本地找到適合對象,于是鋌而走險,花錢“買”外地媳婦,這一心理頻繁被犯罪分子利用。 三是詐騙團伙多次、流竄、結伙作案集于一體,團伙內分工明確。成員多由本地人和外地人組成,一般由外籍農村女青年充當“誘餌”,本地人充當媒婆或說客尋找合適的行騙目標。 此外,與過去的騙婚案件不同,為騙取受害方信任,婚姻詐騙團伙往往假借他人的身份證或者干脆使用真實的身份證、戶口簿等身份證明實施詐騙。一來可防止受害方通過查驗身份識破騙局,二來在詐騙得手后,可辯稱雙方是婚姻彩禮糾紛,不是婚姻詐騙,從而逃避法律制裁。 撫州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處長周廣平認為,由于我國法律將婚姻詐騙規定為一般詐騙犯罪,一般情況下只能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震懾不足。 類似案件的屢屢發生,也暴露出農村基層組織對群眾的監管、服務功能的減弱,對流動人口、暫住人口的管理缺位。 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位曾對農村騙婚現象作過調查的法官認為,類似案件頻發已給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造成家庭問題。本地人充當中介參與騙婚更會造成鄰里不和,影響農村社會穩定;滋生買賣婚姻。助長農村青年不思進取的心態和犯罪活動的猖獗;導致非法同居增多帶來計劃生育隱患。已婚婦女騙婚嫁入男方后再生育將造成計劃外超生,引發農村新的計劃生育問題;少數“三陪女”、“發廊妹”參與騙婚,將造成性病甚至艾滋病傳播,帶來農村醫療衛生隱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