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6月19日,首次以科學應用為主的“蛟龍”號第55次下潛在南海冷泉區順利完成,這也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第3次下潛。本次“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1326米,水中作業時間7小時24分鐘。 來自中國香港浸會大學的邱建文副教授第一次搭乘“蛟龍”號在南海冷泉區下潛。此次下潛的另外兩名潛航員為葉聰和付文韜?!膀札垺碧柌粌H開展了海底巡航觀測、標志物布放、高清攝像、冷泉區(生物、水和地質)取樣等水下作業內容,拍攝到大量海底高清視像,還取得了1只蜘蛛蟹、1株冷珊瑚、1塊石筍狀白色樣品(疑似玻璃海綿)、4管沉積物樣品、1條多毛類蠕蟲、1只鎧甲蝦、1只長額蝦、80個雙殼類生物(貽貝)、26只毛瓷蟹以及約1公斤重的碳酸鹽巖樣品。 根據這3次下潛觀察到的初步現象,船上科學家們認為,該冷泉區域是一塊海底生物地球化學活動十分活躍的極端環境區,而且這些生物地球化學活動很有可能是由海底之下的能量供應控制的。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研究,不僅有利于推動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的進步,而且對于我國南海的新能源和新型生物資源的獲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日清晨,一群海豚的意外“拜訪”給“蛟龍”號此次下潛送上了“祝福”。上午9時42分,“蛟龍”號開始注水下潛。16時18分,“蛟龍”號在“向陽紅09”船的右后方浮出水面,然后慢慢調整位置至母船左舷位置,在纜繩牽引下到達船艉位置后,被安全回收至甲板上。本次“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1326米,水中作業時間7小時24分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