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兵談《易中天中華史》:寫完后再作定論
www.fjnet.cn?2013-06-23 15:40? 丁葵?來源:羊城晚報 我來說兩句
記者 丁葵 實習生 江雪文 李虹霖 王笑 “三國”變成了勾心斗角史 羊城晚報:先從易中天的《品三國》講起吧,您怎么評價他的《品三國》? 葛紅兵:在易中天品三國時期,我感覺他用來解讀中國歷史的方法實際上是沒有大歷史觀的。比如說,人類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在天、地、人、神這個世界里到底處于什么位置。人跟大自然怎么相處,人跟人怎么相處,人怎么為人類負責、為自己負責?這些東西在易中天的《品三國》里面是沒有的,而我認為一個歷史學家恰恰是需要這個東西的。 羊城晚報:作為普及性節目,您認為《品三國》講得如何? 葛紅兵:首先是沒有學術的深度,其次沒有歷史觀的高度,最后又離開了文學性,比如說他沒有認真講三國的文學性。沒有文學審美的藝術性,所以當時我對他是采取批評態度,2006年我寫了篇論文《“文史合一”:歷史言說的傳統維度及其誤區》,里邊我提到,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他的“小人視角”——就是易中天自己都有所察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具體表現是他幾乎把“三國”英杰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或心理動機都歸結為對權力、欲望和利益的無膺追求。 易中天打著“精英文化文人史”的旗號,骨子里販賣的是“大眾文化民間史”中最惡俗、最粗鄙的私貨;名義上是正說歷史、正本清源,傳播知識和真理,實際上沒有任何針對知識的科學態度、針對歷史的觀念信仰不是教育大眾,而是娛樂大眾。他自稱講述歷史真相,其實不過是歷史的一種可能性,而且是最沒有文化含量的一種可能性。 羊城晚報:復旦大學歷史系樊樹志老師說《易中天品三國》還是以《三國志》為依據的,有很強的歷史考證的痕跡在里邊,他覺得易中天讓大家開始喜歡歷史,是件好事。 葛紅兵:我覺得不能這么說,其實人人都喜歡歷史。關鍵是你給的是怎樣的歷史?給一個錯誤的歷史觀,錯誤的意識,不如不給他。易中天的《品三國》可以叫作人的勾心斗角史。如果你給觀眾和讀者的都是這個,這對人有什么好處呢?這只會把人變得更悲觀、更齷齪,更傾向于勾心斗角,對奉獻、超越,對于人類的使命感、彼岸意識這些東西,反而全都去掉了,這我是不贊成的。 羊城晚報:200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易中天的《帝國的終結》,您對這本書是怎么看的? 葛紅兵:《帝國的終結》我看完還是比較喜歡的,這本書顯示出一種大歷史觀,讓我看到易中天對歷史、對世界的看法還是有深度的,尤其他對晚清的解釋深獲我心。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學術水準是要看他有多少史料的發現,我說的不是這種新史料的方面,還是他對整體歷史的解讀能力,比如他對民主政治、自由政治等等這種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解釋,他實際上是傾向于“歷史的終結”,這點我比較贊同,體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世界史的視野。它解釋了一百年或是數千年來中國大歷史趨向,而這種趨向我認為他的把握是準確的。 羊城晚報:為什么易中天在《百家講壇》節目和《帝國的終結》這本書中的大歷史觀會是不一樣的?按道理這種歷史觀應該是貫穿他整個知識體系的。 葛紅兵:這種情況呢,我認為,他有可能是出于幾種矛盾當中吧。其實大歷史也可以很通俗地講,但在品三國時,他可能沒敢講。因為電視的審查制度或者別的什么原因,他什么都沒有講,而且故意把人引向這種唧唧歪歪的小人斗爭之類。我傾向于理解為,出一本書的審查可能更寬容些,電視節目的審查更嚴格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30]成龍楊受成心系災區捐千萬 于丹易中天表愛心
- [ 03-21]易中天重返央視聊民生 秀歌喉大跳"騎馬舞"
- [ 12-15]易中天被問"幸福嗎"斥學生:學誰不好學CCTV(圖)
- [ 12-15]易中天武大演講批央視:幸福與否關你鳥事
- [ 09-15]郭德綱高曉松將搭檔說名著:不比易中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