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遇考驗:保持8%增速才能實現收入翻番
www.fjnet.cn?2013-06-24 12:09? 鄭新立?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中國經濟的大難點在于,只有保持8%左右甚至8%以上的經濟增速,才能確保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目標的實現。因此,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穩增長 按照十八大報告發展部署,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雙倍增”目標。十年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翻一番,這個倍增目標相對容易實現。但實現后一個“倍增”難度較大,要求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左右或者8%以上,如果達不到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就很難實現。 據測算,從2010年到2020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在7.3%以上才能實現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增長還要扣除社會積累等很多內容,經濟增速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不可能完全同步,要用8%左右的經濟增速保城鄉居民收入7.3%的增速。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較艱難的爬坡階段。2012年四季度,經濟結束了連續11個季度的增速下滑,出現微弱的回升之后,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再次回落,四五月份經濟增長仍處在膠著狀態,形勢尚不明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50.8%,匯豐銀行公布的是49.6%,相差1.2個百分點,這給我們從不同角度來觀察當前經濟運行態勢提供了參考。 筆者調研也發現一個比較直觀的數據,2011年井岡山旅游區門票收入是2億元,2012年下降到1.5億元。今年的門票收入據估計能達到7000萬元就不錯了,井岡山旅游可謂“門庭冷落”。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經濟形勢比較嚴峻。 如果經濟持續下降,那么財政收入會減少,還會影響到就業,企業間的三角債會出現,進一步影響整個經濟,影響社會穩定。對這種情況不能掉以輕心。要繼續貫徹落實去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開會作出的決定,把穩增長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 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穩增長,穩增長就是要通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回升的態勢。因此,保持經濟回升,長遠看要通過改革釋放各種增長潛力;近期看應把穩增長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把打造經濟的升級版作為穩增長的主要舉措。 引導放活社會投資 首先,激活民間投資。現在城市里的經濟活動面臨很多瓶頸,如交通擁堵、進養老院難、進幼兒園難、停車難等。如果給社會資金一個政策,特別是通過特許經營權的方式,把民間投資引導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筆者相信這些問題很快都能夠得到解決。 此外,城市的軌道交通、城際高鐵也應當引入社會資金,實行股權多元化。至于幼兒園、養老院、停車場,只要把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些問題很快就能夠解決,而且能夠激活投資。 同時,增加住房供給。現在,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如何穩定城市住房價格,需要調整思路。要從過去以抑制需求為主,改變為增加供給為主,鼓勵增加城市的保障房供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給,增加住房土地的供給,控制地價、房價,從而激活房地產投資與銷售,繼續發揮房地產對經濟發展的正能量。 堵疏結合調整消費政策 當前,住房、汽車仍是消費的熱點,而有些城市正在限制汽車購買。這和擴大內需相關政策有沖突。可通過適當限制使用,提高擁有率,降低使用率,把限制購買變成放開購買,為轎車進入家庭、轎車的生產銷售進入良性循環提供條件。像東京、紐約、倫敦這樣的大城市所有家庭都有轎車,但是使用率比較低,上下班還是乘坐公共交通,節假日或者急需用車時才使用。 另外,要降低奢侈品的進口關稅。現在中國人在外國的采購全世界第一,中國的游客在全世界購物量平均一個人達到三四千美元,而日本人海外出行購物是兩千多美元。中國購買的奢侈品占歐洲市場奢侈品的46%,占北美奢侈品市場的25%。這么大的購買量,為什么不能留在國內?適當降低進口關稅,使得國內購買價格與國外價格持平甚至還便宜,中國消費者海外旅游也不會大包小包地往國內帶了,拉動國內經濟不是更好嗎? 加大環保投入拉動經濟 近日,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建議,要以降低PM2.5為杠桿撬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目前,環保部正抓緊制定《京津冀地區聯合治理大氣污染行動計劃》,一共十條,措施非常有力。這十條措施出臺后可能對環保投入形成一個熱潮,現在關鍵是要建立一個生態體制。 所謂生態體制,就是通過對環境生態的投入,同樣可以產生GDP,產生利潤,增加就業。也就是說,要頒布一個強制性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大家都來執行,達不到此排放標準就關門。這樣,所有企業把各自的污染物回收設備都安裝上,而且一天24小時開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環保產業的龐大市場。利用這個市場機制,拉動環保產業的發展,使環保投入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各級政府要把提供清潔的空氣作為提供公共產品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責。現在一般商品都供過于求了,生產資料供過于求了,但是公共產品包括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還是短缺的。這個短缺就要靠政府來解決,形成這些公共產品的一個市場,引導資金投入。 深化兩大關鍵領域改革 首先,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今年8月份,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改革有望在全國各地區和第三產業的所有行業推開,這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由此,第三產業的稅負將降低三分之一左右,第三產業將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對鼓勵創業將起到重要作用。 筆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用五年時間使中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由現在的35%提高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50%,也就是再提高15個百分點,可以新增1.1億個就業崗位。這么大的好事等著政府來做,將對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有序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按照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抓緊研究制定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2012年初,時任總理溫家寶在“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六項改革任務:放寬準入;建立地方性監管機構;建立存款保險和貸款擔保制度;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改革外匯管理體制。 其中,前四項改革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由于沒有完整的實施方案,改革率先從第四項改革突破了。利率市場化去年發展得很快,但信貸市場不是買方市場而是賣方市場,出現了壟斷利潤和尋租行為。 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社會融資總規模是6萬億,其中銀行貸款已下降到46%,非銀行貸款、各種基金、債券、信托這類投資占到了54%,銀行的表外業務迅速增加,表內貸款利率是7%,表外貸款利率是15%,利率上升2倍、3倍,其中尋租行為明顯。 因此,要加快前三項改革,放寬準入、地方性監管機構與存款保險和貸款擔保制度的改革。如果前三項改革仍然停滯不前,靠第四項改革單兵突進,那就孕育著金融風險。所以,要加快制定金融體制全面改革的方案,有序推進,化解風險。同時,滿足中小企業、農戶對資金的合理需求。如果金融體制改革到位,龐大的資本存量就可以用來支撐經濟增長對資金的需求,對當前穩增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文/鄭新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