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顯示寧夏水洞溝遺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www.fjnet.cn?2013-07-01 16:31? 趙倩?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新華網銀川6月27日電(記者趙倩)紀念水洞溝遺址發現90周年大會暨亞洲舊石器聯合會第6次年會正在寧夏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顯示,水洞溝遺址的文化遺存至少分屬7個時段,屬于多元文化的融合,“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理論在該地區有著堅實的考古學基礎。 寧夏水洞溝遺址自上世紀20年代被發現后便在舊石器考古研究中備受關注,也廣受爭議,其核心是其舊石器遺存的技術特點、文化屬性、來龍去脈和與西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 負責此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這是在近年來遺址區系統調查和對多個地點系統發掘與研究的基礎上,對水洞溝遺址群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相關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的認識,可推測出先民生存活動不局限在一個期,文化遺存至少分屬7個時段,據此可建立4萬年來區域人群演化序列。遺址保留的人類文化遺產豐富多樣,除不同技術體系的石制品,還有骨器、裝飾品、直接和間接用火遺存,以及對居址復雜利用、對石料熱處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諸多信息,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為方式。 研究結果顯示,水洞溝遺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同時段存在不同技術體系的考古學文化組合,出現過勒瓦婁哇+石葉的技術體系與小石片技術體系的交替,反映出末次冰期期間東北亞人群復雜、能動的適應、遷徙、交流過程,但這與本土傳統石器工業不存在淵源關系,應是從西方——西北方向遷移過來的古人群的遺留,其出現的時間可能早于原先認定的3萬年,且在消失后沒有對本土文化產生明顯的影響。 “石葉技術組合固然代表一支來自西方的早期現代人群的遷徙和擴散,但移居者沒有對本土人群實現整體替代,反而被后者取代,但文化遺存中出現小型精制石器、裝飾品、石料熱處理等早期現代人的行為表征,反映出這里的現代人起源與擴散模式不是簡單的外來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因此‘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理論在該地區有著更堅實的考古學基礎。”高星說。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9]廣州5座先秦古墓遭毀 施工方稱考古所索要200萬
- [ 06-18]廣州考古部門回應稱200萬勘探經費合理
- [ 06-18]廣州文物損毀再添一筆 3000多年歷史原只值50萬
- [ 06-16]廣州考古正在進行古墓竟遭毀壞 現場無一幸免
- [ 06-13]汀江流域(長汀段)考古調查成果初顯
- [ 06-09]秦始皇陵博物館首度向游客展示考古工作流程
- [ 06-05]商周部落經數千年重見天日 發掘出土于邵光高速
- [ 06-04]龍海馬州村船頭黑地白月旗:與"琉球"有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