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洋奶粉企業接受反壟斷調查:國貨當自強
www.fjnet.cn?2013-07-04 12:03? 江德斌?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反思 警惕“罰后便漲”現象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控制著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話語權是洋奶粉屢次提價的支撐?!澳壳皣鴥葖胗變耗谭凼袌黾s為350億,其中洋奶粉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70%。”從某種意義講,在缺乏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國內洋奶粉過高的價格,使得國內消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對于反壟斷調查結果,應當堅持“不看廣告看療效”。如果調查甚至處罰之后,奶粉價格不降反升,使消費者沒有享受到公正的待遇,那么監管層面就應當進行反思。2011年,面對調控物價的巨大壓力,以及涉嫌價格操控的指控,先有發改委的約談,后有相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的“不漲”承諾,并對擅自漲價的聯合利華開出了200萬元的罰單,但隨之相關企業便順勢而漲。 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對壟斷、操縱價格行為的高度警惕,以及對市場的監管嚴格,反壟斷條款和處罰的嚴厲,國內的監管則相對寬松,無論是從立法層面,還是執法環節,對于操縱價格等行為都施之過軟,甚至上演了“罰后便漲”的現象。如果此次調查,未能擠去暴利的泡沫,讓價格回歸常態和理性,使消費者從中真正獲益,那么反壟斷便沒有達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敢不敢反,善不善反是一回事,“反得怎么樣”又是另一回事,無論是電信領域的反壟斷,還是白酒行業,只進行了數十起調查的國內反價格壟斷,其能力建設明顯偏弱,與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更是不成比例。在無法做到全面突破的情況下,抓住一個點“痛打深挖”,是當前最好的選擇,也是公眾的最大期待。如此看來,洋奶粉反壟斷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唐偉) 延伸 不止洋奶粉涉嫌壟斷 從目前的經濟生活現實來看,涉嫌價格壟斷應該被調查的企業,遠不止洋奶粉,應包括眾多跨國企業和國內企業。 以智能手機為例,國內高端手機市場已被蘋果、三星等國外手機品牌壟斷,是不爭的事實。而從價格表現來看,中國市場價格偏高明顯,一款16GB版本的iPhone 5手機,中國市場的價格就比美國高出23%,一款三星Galaxy Note 8.0手機,也比三星在美國的售價高出30%多。雖然不同市場實行差別定價,有著復雜的背景因素,但這些企業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聯合運營商,實施了針對中國市場的不公平高價以牟取暴利,是應該被調查的。 《反壟斷法》頒布實施5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共對50多起重大價格壟斷案件開展了調查,其中既有對三星、 LG這樣的國外企業,有奇美、友達等臺灣企業,也有茅臺、五糧液這樣的大陸企業,還有廣西米粉行業、浙江富陽造紙行業、廣東海砂開采行業等區域企業,總體來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已經取得的成效警示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近年來,輿論呼吁進行反價格壟斷調查,比如,農產品惡炒、焦炭業減產保價、旅游風景區“占山為王”漲價、日化巨頭集體漲價、食用油集體漲價、成品油市場……但幾乎都沒有了下文。這說明,我國的反價格壟斷,還存在明顯的“選擇性”,選擇危及民族產業安全的外國企業,選擇觸及經濟政策底線的企業,選擇已經忍無可忍的企業,而對更多或明或暗的價格壟斷現象,卻往往選擇了視而不見。實際上,我國目前價格壟斷的重災區,是由政府行為引起的價格壟斷問題。比如,政府通過競標拍賣引起的河道采砂、短途汽車客運的價格壟斷,指定服務的定點照相、機動車檢測、車輛掛牌等價格壟斷,以及石油、通信、銀行等國家壟斷企業和水、電、氣等公共產品提供企業的不斷漲價問題。 對洋奶粉開展反壟斷調查是應該的,而對更多各種各樣的價格壟斷行為,也應該及時亮出調查之劍。(郭文婧)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