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成本高補助低 亟待建長效扶持機制
www.fjnet.cn?2013-07-05 09:26? 徐旭忠 周芙蓉 丁文杰 黎昌政?來源:半月談 我來說兩句
黔江區黑溪鎮光明村的盤山公路蜿蜒在云霧中。楊敏攝 武陵山區是我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區,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71個縣市區,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在扶貧攻堅實踐中,一些地方對部分深居偏遠山區的居民實施易地搬遷,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然而,由于補助標準較低,搬遷成本高,許多貧困群眾存在“想搬、怕搬”的矛盾心態。同時,搬遷過程中涉及的土地和搬遷戶后續發展等困難和問題也值得關注。 搬出大山才能治窮根 位于重慶市黔江區武陵山腹地的中元村,是一個典型高寒貧困山村,全村有626戶2400多人。“山上霧滿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頭,又缺吃來又缺喝。”這首民謠,真實地勾勒出中元村村民生活的惡劣環境。在2005年時,中元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 面對貧困狀況,武陵山區一些區縣積極創新扶貧模式,改變長期以來的就地扶貧模式,大膽提出將深居山區的群眾搬出大山,探索易地搬遷生態扶貧新路。 為了治窮根,黔江區在充分調研,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從2006年起整合各方面資金,先期將位于海拔1200多米高寒山區的73戶328人搬遷下山,并投入100多萬元資金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目前,中元村二期44戶搬遷建設正積極進行,預計年底就能全部建成入住。 半月談記者在中元村搬遷安置點看到,一幢幢居民樓煥然一新,街道寬敞整潔,環境優美,居民生活安適。中元村黨支部書記費元忠說:“沒有扶貧搬遷,村民恐怕一輩子都離不開深山,也很難擺脫貧困。現在住的是樓房,喝的是自來水,村口就有農村客運站,坐車10分鐘就能到鎮上趕場。” 黔江區長吳忠表示,搬遷群眾散居在高山峽谷里,有很大一部分農戶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地帶,而且大部分是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很難覆蓋,是扶貧攻堅的“硬骨頭”。對這些特困群眾,若采取常規方式就地開發扶貧,不但投資大、耗時長、不能穩定脫貧,而且不利于生態恢復,形成惡性循環。將他們搬出大山,既可實現貧困農戶搬遷致富,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又可有效保護資源環境,促進武陵山區可持續發展。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3]國務院多個領導小組人員變動 組長均為副總理(表)
- [ 07-03]未來三年廣東將扶持300家扶貧農業龍頭企業
- [ 06-28]汪洋出席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并講話
- [ 06-27]市扶貧開發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召開首次代表大會
- [ 06-24]聚焦扶貧搬遷困境:資金緊缺戶籍難落無地可分
- [ 06-22]香港立法會通過港府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幣
- [ 06-22]近百貧困村大學生村官每人獲30萬創業金
- [ 06-21]財政部:今年12億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