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老一小"親情缺失:子女面對生存壓力難回家
www.fjsen.com?2013-07-08 08:42? 鄒倜然?來源:工人日報 我來說兩句
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正式實施。新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yīng)當(dāng)關(guān)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yīng)當(dāng)經(jīng)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新法很快被解讀為“不常看望老人將屬違法”。對于這一條款,不少人感嘆,原本屬于道德范疇的事,都要約束入法,中國傳統(tǒng)孝道很“受傷”;也有人認為,子女不回家往往不是不愿回家,而是面對沉重的生存壓力無法回家。 事實上,在老人渴望親情的同時,我國更有無數(shù)“留守兒童”,也在終日期盼看見父母的身影。 “一老一小”,這是“中國式親情”遭遇的現(xiàn)實尷尬。一紙法律文書能否扭轉(zhuǎn)如今的困局?橫亙在親情之間的現(xiàn)實鴻溝,要怎樣才能跨越? “兒子回不回來看我們無所謂,最擔(dān)心的還是小孫子” 距離杭州市區(qū)151公里外的淳安縣,一幢幢古舊的老宅,大多只有老人和孩子生活在其中。這里的青壯年,為了生存都常年在外打工。住在屏門鄉(xiāng)金陵村的童大爺和老伴,其實并非典型意義上的“空巢老人”,陪伴他們的,還有13歲的孫子童童。10多年前,童童的母親因為不堪忍受生活的貧困,生下童童后便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為了生活,童童的父親只身一人來到杭州打工,將童童留給爺爺奶奶照顧。 如今,童大爺和老伴都已60多歲,生活全靠自己打理。記者的來訪讓兩位老人很高興,童大爺告訴記者,孫子平時一上學(xué),家里都是空蕩蕩的。“我們兩個人,說話的人都找不到。” 童大爺說。 因為貧窮,童奶奶至今還要靠種山核桃補貼家用。去年山核桃收獲的季節(jié),童奶奶摔傷了腿。還是靠村里人幫忙才去醫(yī)院看了病。 “其實,兒子回不回來看我們無所謂,我們最擔(dān)心的還是小孫子。這孩子和他爸在一起的時間太少,都沒感情了,將來可怎么辦啊!”童奶奶說。 13歲的童童,黑黑瘦瘦,有些害羞靦腆。童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時間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他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事情是釣魚。 說起自己的父親,童童沒有太多反應(yīng)。對他而言,爸爸只是那個偶爾帶著吃穿回家的人。記者問童童想不想爸爸回家時,童童說無所謂。似乎對話里的人,與他完全無關(guān)。 童童說,自己的親人只有爺爺奶奶。而兩位老人告訴記者,眼看著童童對自己父親的感情如此淡漠,他們很是痛心。“平日里,他爸爸打電話來他都不要接的。即使他爸爸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兩個人也沒什么話講。”老人說。 童奶奶還告訴記者,童童不久前和杭州蕭山一戶人家的孩子在“少年兒童結(jié)對互助”活動里結(jié)了對。過幾天,那戶人家就要把童童接到蕭山去玩。說起這個,童童顯得特別高興。看著孩子的笑臉,童奶奶忍不住嘆了一口氣。“這孩子,高興到別人家玩,都不高興看到自己爸爸,將來怎么辦啊!”童奶奶說。 |
- 責(zé)任編輯: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2]"常回家看看"法能保親情? 廈門專家:執(zhí)行性不強
- [ 07-02]"常回家看看"法能保親情? 廈門專家:執(zhí)行性不強
- [ 07-01]“最傷父母9句話”背后是親情互動不足
- [ 06-26]新疆僑聯(lián)“親情中華”武術(shù)團訪塔吉克斯坦
- [ 06-25]新疆僑聯(lián)親情中華武術(shù)團赴塔吉克斯坦開研討會
- [ 06-13]湖里區(qū)推進流動人口親情化服務(wù)
- [ 06-08]親情中華僑鄉(xiāng)行文藝巡演團赴浙江溫州麗岙鎮(zhèn)演出
- [ 06-08]中國赴加納采金人:親情與黃金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