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析中國經濟五個新引擎 稱改革關鍵還需落實處
www.fjnet.cn?2013-07-09 06:42?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我來說兩句
談及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絲·尼古拉,至今還能原文復述中國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過的一段話: “中國經濟存在著巨大問題,依然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的問題。所謂不穩定,就是投資增長率過高,信貸投放過多,貨幣流動性過大,外貿和國際收支不平衡。所謂不平衡,就是說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不平衡。所謂不協調,就是一、二、三產業不協調,投資與消費之間不協調,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于投資和外貿出口。所謂不可持續,就是我們還沒能很好地解決節能降耗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而且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問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各大經濟體受到嚴重沖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被中國超越。為了帶動經濟復蘇,中國出臺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也讓投資、產能過剩的矛盾凸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這些錢投到正常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去了,變成了房地產、資產和全球大宗商品的泡沫。這些泡沫導致國內非理性的繁榮,并大量進口,而進口歐美國家的商品則帶動了發達國家的復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過去的5年,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 處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重要時期,全球經濟震蕩加劇,各個國家都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當此之時,中國是否還執著于發展速度?“保八”是否是中國的“速度底線”? 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7.7%的GDP增速低于很多國際機構的預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美洲前接受拉美國家媒體聯合書面采訪時說,我們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亞歐四國期間也多次表示,對于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來說,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很不容易。 5月中旬,李克強在一次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會上表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 有經濟學家指出,相比一季度表現,今年二季度經濟仍處弱勢徘徊階段。從“三駕馬車”來看,出口在外部環境沒有大的沖擊下擠出水分、回歸真實,投資受制造業低迷影響略有下滑,消費增速穩中有升,經濟并未出現明顯企穩回升態勢。而今年以來,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PMI指數走低、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都為經濟回升帶來了不確定性。 人民日報總編輯楊振武在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承辦的“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主題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是什么”的平行分論壇上致辭指出,中國根據當前的世情國情,在進行一系列重大戰略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以經濟轉型謀求長遠發展,以和平發展謀求對世界的更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發現中國經濟的新動力,如何打造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就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一論斷為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上,國內外官員、專家、學者論及這個問題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提到了改革、實體經濟、城鎮化、擴大內需和提高開放水平,而事實上,這5個關鍵詞是一脈相承的:改革是前提、是基礎,發展模式不改變,結構不調整,金融改革不深化,改革不落在實處,產業便難言活力,便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 實體經濟要淘汰落后產能,要獲得資金支持,要培養能夠成為新引擎的產業。而不論是服務業、公共產品,還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都需要市場培育,而不是政府指定;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轉換經濟結構的體制改革和配套現代產業的形成,有助于加快中國城鎮化進程。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拉動內需,將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 強大的內需和更加開放的對外經貿,所打造的內部穩定、外部融合、民富國強的中國經濟,將更加獨立自主、更能引領世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5]中國經濟“換擋”中速增長 大規模刺激或難再現
- [ 07-03]住房普查應成秒殺“房爺”的利器
- [ 07-03]住房普查應成秒殺“房爺”的利器
- [ 07-03]住房信息豈能因“房多多”而敏感
- [ 07-03]住房信息豈能因“房多多”而敏感
- [ 06-28]縮小福利差異是戶籍改革的關鍵
- [ 06-27]巴曙松: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政策重點轉向結構調整
- [ 06-20]狙擊、危機、契機?——財經作家談中國經濟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