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析中國經濟五個新引擎 稱改革關鍵還需落實處
www.fjnet.cn?2013-07-09 06:42?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我來說兩句
改革的重點是轉方式和調結構 中國前30年的發展模式已不能支撐未來可持續的發展,需要改變。轉變發展方式,首要任務是調整結構,而不是關注GDP的增速。 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陣痛,而經濟增速的放緩也帶來產能過剩的壓力。面對社會上對于降低增速的不同聲音。張燕生說:“追求速度的人說增速下降很快,應該用刺激方案將速度升上去;而另一種聲音在說,如果用短期經濟刺激政策去搞極限增長,中國經濟很快就會到達增長的極限,長期增長潛力下降,最終中國經濟將為此付出代價。” 張燕生認為:“現在中國正處于一個坎上。當GDP降到7.8%的時候,經濟結構在優化,就業在增加,城鄉和區域的差距在縮小。那么,為什么不能把速度進一步降下來,降到7%和7.5%,使工作重點真正放在調結構、轉方式和促改革上?” 近年來,中國結構調整的成效已經顯現。張燕生表示:“2012年中國的GDP增速是7.8%。其中,消費的增速是51.8%,高于投資;內需的增速是102.2%,遠大于外需;服務業占GDP比重達44.6%,今年1月份上半年增長到47.8%;而研發經費已經增加到GDP的1.97%。去年,我國創造了1266萬人的就業,創十年新高。” 金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要素價格改革、公共財政和稅收體制改革、戶籍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國有資本經營改革和金融領域改革等,被認為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而在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上,金融改革被一些專家和企業代表著重強調,并被視為中國經濟新引擎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絲·尼古拉認為,改革要有先后順序,金融改革最為重要,應放在日程表的最高位置。 霍建國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要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場化標準規范各個行為主體的行為,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理清監管者、銀行、企業之間的關系,下一步,金融改革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2013陸家嘴論壇上,監管層表達了要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首次提出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 “頂層設計”。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當前金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涉及面廣,難度極大,因此應由相關部門設計改革的總體方案,加速改革向縱深推進。 央行對“加快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立法”的表態,便被視為深化金融改革的信號。 有專家指出,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促進金融機構發展、推進利率市場化、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豐富金融市場投融資產品將是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金融改革將成為放開壟斷管制的突破口,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而在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看來,在金融方面,談增長新引擎之前,還應首先解決一個重大問題:國際資本流向可能發生逆轉的風險。 “多年來,國際資本持續流向新興經濟體。”李向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未來出現資本流向改變的一個可能性風險點,就是QE(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如果發達國家退出QE,意味著實體經濟已經可持續復蘇了。緊接著他們就有可能提高利率,從而觸發資本流向逆轉。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為新興經濟體資產價格上升的空間已經基本沒有了。在中國,國際金融危機以后,資產泡沫經歷了很短時間的調整后又進入了新一輪的上升;而實體經濟層面,產能過剩因為大規模的信貸投放,進一步加劇。” 李向陽認為,必須要在風險真正成為現實之前,把中國的資產泡沫盡可能壓縮,為宏觀經濟政策創造更大的空間,同時經濟增長速度適當地調低也有助于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控制資產泡沫,防范資本流出的風險,是尋找中國經濟新引擎的一個前提。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5]中國經濟“換擋”中速增長 大規模刺激或難再現
- [ 07-03]住房普查應成秒殺“房爺”的利器
- [ 07-03]住房普查應成秒殺“房爺”的利器
- [ 07-03]住房信息豈能因“房多多”而敏感
- [ 07-03]住房信息豈能因“房多多”而敏感
- [ 06-28]縮小福利差異是戶籍改革的關鍵
- [ 06-27]巴曙松: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政策重點轉向結構調整
- [ 06-20]狙擊、危機、契機?——財經作家談中國經濟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