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個人信用數據庫已為8.2億人建立信用檔案
www.fjnet.cn?2013-07-10 06:55? 謝衛群 汪波 吳勇 徐雋?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制圖:張芳曼 編者的話 開展政務誠信建設、社會誠信建設;對個人失信行為進行懲戒,如禁止報考公務員、限制貸款……《征信管理條例》實施幾個月后,江蘇、福建等地近日陸續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文件,其中的新舉措受人關注,“信用”也成為當前的一個熱詞。 目前我國征信發展如何?對經濟社會生活有何影響?各地有何新探索?本期深閱讀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現狀—— 已建立8.2億自然人的信用檔案 征信是什么?與人們常說的個人信用是一回事嗎?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朱春奎教授介紹,征信是對企業或個人信用的調查和驗證,目的在于減輕銀行信貸市場和企業信用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通過形成信用交易主體的信用檔案,建立失信懲戒機制,促進信用經濟發展。 朱春奎介紹,社會征信體系大致可分為公共征信系統和私營征信系統兩類。公共征信主要表現為政府職能部門、地方政府的相關征信活動,如央行征信中心。私營征信主要表現為一批民營征信機構進行的資信調查、信用信息整合、加工整理報告等活動。 內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張文清告訴記者,該中心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唯一覆蓋全區的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其法人數據庫已收集了包括海關、司法、質檢、衛生、食品藥品等26個行政機關披露的信用信息,錄入719322家法人單位信用信息,公民庫共收集289654條重點人群的信用信息。 “中心客觀記錄公民范圍內涵蓋水、電、暖、煤氣、物業、電話費以及交通違規等信息,法人范圍內涵蓋公益捐款、新聞媒體披露的信息及行業商、協會等社會信用信息。”張文清說。 據了解,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始于1999年。當年,上海開展個人消費信用信息服務試點;2004年,商業銀行建立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數據庫;2006年該數據庫建成并正式全國聯網運行。截至2012年年底,個人信用數據庫已經收錄了近8.2億自然人的信息并為他們建立了信用檔案,其中2.9億人有信貸記錄,全年累計查詢分別約2.7億次。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3]公安部:交通違法記錄擬與個人信用掛鉤
- [ 10-19]江蘇明年建成個人信用庫 闖紅燈將影響個人貸款
- [ 11-29]廣東擬建個人誠信檔案 公務員等職業人群系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