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GDP唯上將致華北平原消亡
www.fjnet.cn?2013-07-10 11:35? 戴小河?來源:人民網 我來說兩句
“30年后,古老而美麗的華北平原將會消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日前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如此斷言。 作為曾在國家發改委工作22年的“老兵”,楊偉民對當前的環境問題憂心忡忡。 以北京為例。乾隆十八年間,京畿之地共6000平方公里,其中5700平方公里是沼澤和湖泊。如今,北京濕地總面積約5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3%。 而這一切,都源于對GDP的膜拜。“如果把華北平原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土地拿來種樹,未來治理華北平原沙化的可能性還存在。如果繼續像現在這樣唯GDP至上,30年后,華北平原將不復存在。”楊偉民說。 他認為,建設美麗中國,區域間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布局城市功能、保證足夠的農業和生態空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否則,“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華北,環境危機縮影 1969年12月,楊偉民隨父親到吉林省延邊市插隊落戶。延邊位于長白山麓,自古水草豐美,在楊偉民家門口有一條泉水河,“空氣非常濕潤,有種沁人心脾的感覺。” 三年前他去故鄉看了看,已是面目全非。原來的森林都已燒盡,種上了高粱和玉米;奔騰的小河已經干涸,以前村邊的耕地已經變成了沙地。 干枯的不只是故鄉的水草。全國657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正遭此巨變,缺水總量大約是536億立方米,相當于黃河一年的徑流量。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1956-2000年的一系列水文數據計算出,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535億立方米。 缺水城市中,尤以北京為甚。上世紀60年代,北京市政府將許多河流或填或埋或改造成暗河,地面幾乎全部用水泥進行硬化。“現在的公園過去全是沼澤地,一眼望不到邊,吸水能力比現在強得多。去年下雨淹沒的廣渠門曾是北京的最低點,現在都填埋蓋樓了。”楊偉民說。 “水是北京最大的資源難題,現在年供應26億立方米,而實際消耗36億立方米,缺口10億立方米。”楊偉民解釋,南水北調的水進來后,也僅僅能夠滿足當前的缺口,如果按照現在這種盲目崇拜GDP的模式繼續發展下去,未來的缺口會在15億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說,南水北調實現調水后,北京的缺口仍然高達5億立方米。 小麥是華北平原的主要農產品,但是現在連灌溉小麥都得超采地下水。“如果不超采,麥子就沒法活下去。但是這么超采下去,又能采幾年呢?越采越深,采到一定程度就沒有水了,沒有水以后,華北平原就將慢慢沙化,變成一個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 楊偉民補充說,“北京有的地方超采地下水已經造成地表下沉200多毫米。地表下沉有一個臨界點,容易出現地表斷裂,會給房屋等基礎設施帶來不利影響。” 遭此巨變的華北平原只是中國環境問題的縮影。楊偉民回憶,當年離延安城外不遠處就是成片的森林,現在大樹都沒有了,一下雨,沙土就被沖了下來。把下游的大量河道、濕地、湖泊填滿了。就全國范圍來看,目前,沙化土地已達174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達12.96萬平方公里。地下水降落漏斗240個,其中淺層115個,深層125個,巖溶型的15個。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泊總面積減少近2萬平方公里,減少了五分之一;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原有沼澤已失去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減少了三分之二;鄱陽湖由過去的510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09]遏制污染向地下延伸——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警示錄
- [ 05-05]中國致力解決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
- [ 05-02]四部委:2015年初步遏制華北地下水水質惡化
- [ 01-21]華北大部地區迎來降雪(圖)
- [ 12-05]塞外強寒風潮越過長城侵入華北平原
- [ 11-16]中國地面沉降繼續 如何控制地下水過度攫取成難題
- [ 11-14]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嚴重 下沉地表難恢復(圖)
- [ 11-11]危機:華北華東多城市的地面沉降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