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航天員返回后為何要醫學隔離? 保護航天員恢復調養 世界各國航天員返回地面后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醫學隔離,以對航天員進行必要的保護和恢復。 專家介紹,受太空失重環境的影響,在太空中長期生活的航天員體內鈣質流失、免疫力下降,返回地面時體質一般都比較虛弱,地面上任何一種常見的病毒都可能對航天員形成嚴重的威脅。 前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醫學隔離期一般約14天,與外界基本隔絕,除醫學措施外,航天員還會接受按摩、中藥調理等。 醫學隔離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航天員身體恢復情況,也與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時間長短有關,一般在太空生活時間越長,醫學隔離期也越長。此間航天員需要平衡恢復、立位耐力恢復、心血管功能恢復和生物節律調整,消除飛行后的疲勞。 醫學療養期約20天至30天,航天員將入住療養院,繼續恢復健康的同時逐漸增加活動量。恢復療養期一般3個月左右,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如情況良好,要開始正常的日常訓練,但一般一年之內不執行新的任務。 何為中長期太空生活工作能力? 目前還沒有明確界定 聶海勝昨天表示,從自己兩次飛行任務的經歷看,中國航天員已具備適應中長期的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航天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對中長期飛行尚無明確界定,一般數天的太空飛行被認為是短期任務,中長期任務一般長達數月。 專家認為中長期駐留太空應具備兩方面,首先從載人航天器看,天宮一號已在軌運行近兩年,整體情況非常好,性能和指標達到甚至超過預定要求,各種重要的關鍵部位經受住考驗。 另外,五次載人飛行中,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考驗,盡管相比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半年一輪換的周期,我國幾次太空任務的時間還比較短,但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在軌維修等方面,都為未來長期載人飛行打下基礎。 專家認為,真正長期太空飛行,中國還需積累經驗,航天員要掌握更多操作知識和技能,如艙外維修,國外航天員一出艙就達5個小時以上,有時兩名航天員同時出艙,互為備份,進行太空維修。 專家提到,今后的太空實驗也將更為復雜,未來的太空任務還很艱巨。 京華時報記者 商西 綜合新華社 |
相關閱讀:
- [ 07-11]“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結束醫學隔離后亮相
- [ 07-02]女航天員王亞平給家鄉母校回信表達感激之情(圖)
- [ 07-02]“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與其丈夫合影照首曝光
- [ 06-26]王亞平:這次飛行任務讓我圓了兩個兒時的夢想
- [ 06-26]航天員王亞平出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