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2日電(財經頻道 曾會生)據央行10日消息,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合作協議,將在農村金融、微型金融和移動銀行方面開展合作研究,促進金融普惠。專家認為,中國的普惠金融在小微信貸和農村金融方面推進力度比較大;呼吁出臺全國性的發展規劃,放開村鎮銀行準入門檻,把國務院關于設立民營銀行的政策細化落到實處,這些措施會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普惠金融發展有成就 小微信貸和農村金融力度推進大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中國一直重視包容性金融體系建設,通過發展農村金融和微型金融使金融服務更多惠及低收入群體。據悉,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被引進我國,央行推動在山西、陜西、內蒙古、四川和貴州5省的5個縣進行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
普惠金融體系主張讓所有人都得到相應的金融服務,只有包括窮人、富人、一般人和大中小企業在內的所有不同服務對象都得到金融服務,各類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和組織都有機地融入金融體系,才稱得上是普惠金融體系。
近年來央行采取了支持涉農金融機構改革、對涉農金融機構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支持涉農和小微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等多種政策措施,支持農村金融和微型金融的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7月1日央行對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投放。再貼現是央行提供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貨幣政策工具。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65億元。截至目前,全國再貼現額度為1620億元。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中國在普惠金融政策和監管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小微企業信貸融資,政府的推進力度比較大,包括浙江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和浙江麗水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都對普惠金融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央行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再貼現支持力度,對小微企業、涉農行業等融資需求較大的地區適當增加再貼現額度。
建議出臺全國性發展規劃 制定民營銀行設立細則
潘功勝表示,下一步,要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作用,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借力國際組織,發揮政府各個部門和各個層級的力量,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和微型金融服務。
白澄宇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近年來中國的普惠金融服務有一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據他介紹,在金磚國家中,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都有政府或者議會制定的國家層面上的普惠金融規劃,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全面規劃。他建議由國務院牽頭制定全國性的普惠金融指導意見或者統一規劃,全方位提升中國的普惠金融服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提出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
不少專家分析,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有望開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預計,在政策層面,今年至少會設立一至兩家民營銀行。
不過白澄宇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設立民營銀行的政策需要由銀監會等監管部門出臺實施細則,更具體有效地落實。
此外,白澄宇提出,再貼現只是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農村金融體系還需要再發力,進行創新。比如,應該放開農村地區村鎮銀行的準入門檻,讓民間投資直接開辦銀行,讓“三農”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中新網財經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