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空心化調查:新一代打工群體成農村“房奴”
www.fjnet.cn?2013-07-20 06:48?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進城不落戶”:嚴重缺乏的安全感 調查過程中,呂途覺得越來越奇怪:“他們建房子,自己又不住,到底為什么?” 她發現,冉艷這一代打工者在打工日子非常難熬的時候會幻想:“等掙夠了錢,就可以回老家了。” 據全國總工會2010年的抽樣調查數據,新工人占整個打工者群體人數的60.9%,他們已經成功取代了第一代打工者,成為大多數。然而,對于他們的未來,回老家仍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但他們真的會回去嗎? 調查發現,“回老家”恐怕是新工人們無路可走的選擇。在北京工友之家2009年做的《打工者居住現狀和未來發展調查報告》中,就“如果你以后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怎么辦”這個問題,65.1%的新工人選擇了“回老家”。但如果問題換做“以后的打算是什么”,僅有9.1%的新工人選擇“回老家”。 “顯然,回老家只能是一種沒有辦法的退路。”呂途說,“在老家買的房子,不但是他們的退路,也是他們自我麻痹的方式:有了這套房子,每當覺得城市生活無法忍受的時候,就安慰自己,實在不行還可以回去。”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但今年年初,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就表示,按真實的城鎮化來看,城市化率不到35%。“因為2億多城市流動人口,不是真實的城市人口。”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許小年教授,把冉艷的狀態稱為“進城不落戶”。“1.6億或者2億的農民工還不是我們城鎮經濟的一部分,也不是城鎮社會的一部分。” 農民為什么進了城之后住不下來?在和網友的訪談中,許小年再次抨擊了這個老問題:“因為沒有戶口,不能享受城鎮居民所能享受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這對農民的自由流動構成了很大的束縛。” 城鎮化,被認為是拉動內需的巨大引擎。但許小年認為,現階段的打工群體,還承擔不起這一期待。 “把家小留在農村,自己住在擁擠不堪的集體宿舍里,每年就回一趟家,都沒有正常的生活。靠這樣的農民,社會穩定怎么能夠實現?靠這樣的農民工,他怎么可能有真正3倍于過去的消費呢?”許小年問。 目前,冉艷們還是把“物質的家”安在了老家。有的把房子蓋在村子里,有的在離自己村子比較近的鎮上或者縣上買了房子。 一份對深圳某工廠車間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家庭團圓情況的調查顯示,夫妻在深圳,孩子在老家的家庭數占到整個調查對象的65%。 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身心健康往往受到消極影響。來自河南的打工者聶夏云,妹妹就輟學了。 “我妹妹當時在隔壁縣上初一,因為家里沒有人管,上了一個學期后,就開始學壞了,成績下降,然后就輟學出去打工了。”聶夏云說。 在調查中,呂途認為,打工群體長期處在一種分裂的狀態中:“他們長期生活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被稱為‘家’的地方,是想象中的養老院,老了以后才能回去。” “農民工在城市每年就消費一次,因為他的消費主體沒跟他在一起,還在農村。要讓他和家小、子女在一起生活,成為城鎮經濟的一部分,城鎮化的效益才能發揮出來。”許小年說。 在城市化的夾縫中“跳”來“跳”去 調研過程中,呂途認識了“80后”打工者王佳。這個1981年出生的貴州姑娘,外出打工以來,已經換過6份工作。 “我干得最短的是第一份工作,5個月。最長的一份工作做了3年多。” “這種跳槽頻率,在80后打工者中實屬平常。他們換工作的頻率,比他們的父輩要高得多。”呂途說。 公益組織“工友之家”《打工者居住狀況和未來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在蘇州,80后打工者近年來平均每9個月換一次工作,而上一代打工者每3.4年才換一次工作。 上一代打工者的原因大都是被動的,包括工廠倒閉、金融危機。新生代打工者,換工作的原因則更加主動了。 王佳第一次換工作的原因是工作臟、工資低。 她這樣描述第一次的打工經歷:“1998年第一次打工,到了東莞,那個廠子是做印字的。我的手都脫皮了,弄到衣服上都洗不掉,都被氧化了。第一個月發了250元工資,一個星期左右,200元就花沒了,只剩50元。聽親戚和朋友講其他地方的工資,就感覺自己工資太低了,工作也比較臟。一看到塑料廠招工,我們幾個就換廠了。” 而河南姑娘聶夏云,換工作則是害怕受工傷。 有一天晚上,和她一起工作的女孩子,手被機器壓斷了。之后,聶夏云“每天晚上上班的時候,感覺腦子里面就會聽見救護車的聲音,然后就特別害怕”。不久,她離開了這家工廠。 除了自我保護意識增強,80后一代打工者,普遍更重視自我。 2002年,湖南青年陳若水辭去了在廣州的保安工作,原因是覺得工作太無聊。“那個時候天天就坐在那里,剛開始還能回憶過去,后來慢慢就無法忍受了。學不到什么技術,又賺不到錢,還不如走了。” 于是,陳若水開始學做模具。為了提升技術,他在幾個月內換了6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只干了半天,老板說我技術還不行,就沒要我。不過那個老板算好的,他把半天的工資結算給我了。” 幾經輾轉,陳若水的技術有些進步。一家模具機械加工廠的老板為了挽留他,加了3次工資,不過他還是要走。 “我告訴他,以我的技術,在那個時候也就只值那個工資,我只是想多出去闖一闖,想多學一些東西。做這行,見得越多,技術提升得越快。”今年33歲的陳若水說。 全國總工會《2010年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顯示,換過工作的80后打工者中,主動提出結束合同的比例為88.2%,高出傳統農民工16.9個百分點。19.2%的80后打工者表示近期有換工作的打算,超過傳統農民工4.3個百分點。 “上一代打工者并不習慣這種頻繁跳槽。在他們的理念里,工作不穩定是貶義的,因為工作不穩定多會導致收入不穩定和居住地不穩定。”呂途說。 但80后打工者,則顯然更適應高速變化的城市生活。他們換工作的理由,也和城市青年相差無幾。 呂途看好這種青年擇業的生態:“這給他們找到更好的工作提供一種可能性,也給企業造成壓力,迫使其改善條件。”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3]褲腰帶被解折射打工群體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