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空心化調查:新一代打工群體成農村“房奴”
www.fjnet.cn?2013-07-20 06:48?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城鎮化”的80后農民工 問題是,當年輕的農民工逐漸成長后,農村的房子怎么辦? “現在把房子都修好啦,等兩個孫子結婚的時候都不用再修房啦。”林婆婆說。 與林婆婆的期盼相比,她的兒孫輩離農村已經太遠。 冉艷的兒子王濤生于1991年,上學到高二,就出來打工了。現在在東莞的一家廠里做芭比娃娃,一個月工資有2000元左右。 王濤談及自己的工作,明顯與父母不同:“我們做的芭比娃娃,一般會賣到美國,高的要賣7000多美金,現在是高科技的,前面有攝像頭、顯示屏。我們廠一天可以做這種高端的芭比娃娃四五千個。也有一些低端的,我們廠是美國和香港合資的。” 他的生活,也并不“苦哈哈”。 他每個月的開銷主要是:買衣服、打球、上網或者和朋友一起吃飯。他每個月不給父母交工資,只是會給父母買衣服和充電話費等等。 “現在我買衣服有時一個月花500元,上網的錢不多,打球也不多,在廠里住,扣水電費80多元,生活費一個月扣180元。但是我沒有在廠里吃,中午到廠外吃飯,因為廠里的伙食很差,有80%的人沒有在廠里吃飯。現在消費太高了,叫幾個人一起吃飯,喝點酒就要花200多元,一個月的生活開銷要花700多元。” “新工人們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從生活方式到消費模式,都已經是城市人了,很難重新適應鄉村生活。像王濤這一代,甚至沒有種過地,很小就在城市里生活,對土地和農村缺乏認同感。”呂途分析說。 據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發布的2009年調查數據,80后新工人平均寄回、帶回老家的金額為5564元,占外出從業總收入的37.2%。而他們的父輩農民工平均寄回、帶回家的金額為8218元,占外出從業總收入的51.1%。 在呂途眼中,冉艷們是夾在城鄉之間的一代:“有在農村生產生活的經歷,但是外出打工謀生已經是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 而王濤則是迷失在城市之中的一代。年輕打工者生活方式的“城鎮化”速度,已經逐漸超過了制度的“城鎮化”速度。 “他的工作已經是工業化的一部分,他的生活方式是娛樂和消費主義的一部分,他的發展夢想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即使意識到了艱難,80后、90后打工群體也很少將老家作為退路。”呂途說。 那么打工者辛苦做“房奴”,到底意義何在? “他們在為‘彼岸’進行著投入,這是他們現在艱苦生活的安慰劑,是現在努力拼搏的興奮劑。”呂途為此感到擔憂和悲哀。 讓打工者逐漸融入城鎮,已是大勢所趨。 今年5月27日,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改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首次在國務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 該意見的“推進城鄉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進一步完善暫住人口登記制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 李鐵指出,對重點人群的改革,可根據不同規模的城市、外來人口所占的比重設置落戶條件。如京滬居住和就業年限可以相對長一些,京滬轄區的郊區縣和小城鎮條件應適當放寬。“其他城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明確條件。除居住和就業年限外,不可再行設置其他條件。” 對于未來,王濤有明確的期待。 “我不太喜歡老家和東莞,這里不好玩,工資也不高。等有錢了想到上海開超市,那里發展空間大。”這個來自重慶農村的青年,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上海。中國青年報 記者莊慶鴻 實習生 王詩堃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3]褲腰帶被解折射打工群體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