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創新要“先種麥”,現在更如“烹好料” 今年年初,王小謨獲得了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很快,王小謨還將多一個新身份:先進雷達創新獎勵基金的第一任理事長。“基金用來獎勵在預警和雷達方面做出重大創新的年輕人,評審細則都已經計劃好了。”王小謨把獲獎后的大部分獎金都拿了出來,加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資金,準備成立一個基金會。 已經培養出18名雷達和預警機領域總設計師的王小謨,還想扶更多的年輕人“上馬”。王小謨曾經讓剛畢業的陸軍做項目總設計師,后來又讓38歲的他當預警機的總師,還任命當時年僅30歲的曹晨擔任某型預警機的副總師……王小謨培養年輕人的思路沒有改變:給年輕人壓重擔子,甚至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在撲騰中學會游泳。“我最大的貢獻,就是說服了他們可以去干。”王小謨笑著說。 雖然把“重擔”壓給了年輕人,王小謨仍然忙碌著。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是從攻克預警機研制難題的“答題人”變成了規劃預警機未來發展的“出題人”。 “下一代預警機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就是全面領先,由中國人來引領預警機的新潮流。”王小謨認為,未來的預警機可能將取消飛機背上的大圓盤,采用更小的可貼于機身的天線,向小型化、網絡化、多功能化、使用方便、價格便宜方面發展。 “我的中國夢還遠沒有完成。”王小謨仍然雄心勃勃,他認為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有更先進的雷達,就有更先進的反偵察技術,創新沒完沒了,在這種矛與盾的斗爭中,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先進。” 王小謨描述預警機和中國科技未來的創新模式時打了個比方:“以前國家的科技基礎薄弱,創新要從種麥子開始,而現在我們環境好了,就像有了現成的面粉,創新就是需要開動腦筋怎么做好吃的。” 這種“烹好料”式的創新,在王小謨眼中是更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已經跑在前面,前頭沒有了可以跟隨的樣本,每一步創新都需要自己探索,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但是這才是創新真正的含義,才是正確的路子。”(記者趙展慧)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