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讓隱私無所遁形 傳統媒體應擔更多社會責任
www.fjnet.cn?2013-07-21 13:11? 林維、陳維 黃瑾?來源:國際在線 我來說兩句
互聯網上,新浪微博用戶每天的發博量超過1億條;百度大約要處理數十億次搜索請求;淘寶網的交易更是達到數千萬筆。因此2013年又被稱為大數據元年,正在貴州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中,媒體界的嘉賓就“大數據時代的媒介文明與社會責任論壇”展開了專門探討。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數據”是一個陌生術語,新聞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高群耀用一種有趣的說法闡述了大數據時代的基本特征,“微信知道你在說啥,百度知道你在想啥,googlemap知道你現在正在干啥,instagram知道你現在長得像啥……人們本身的量化,人類的行為、位置、生理變化等等都成為可記錄、可分析的數據,我們今天已經是實實在在的透明人了。” 毋庸置疑,在科學研究、城市管理、企業發展、生態保護以及預測未知領域等方面,大數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例如數據可以為商業機構提供精確的預測;也可以給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甚至在全球反恐斗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能節約大量經費。不過,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認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人感受到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也充斥著巨大的解構力和破壞力。 他說:“大數據時代人類正被整備綁架到一個無隱私的真空世界,未來也可能會爆發數據壟斷危機,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數據弱勢群體,可能產生一種新的工業污染——大數據污染。” 對于大數據寶藏來說,傳媒應該是一個保護者、監督者,同時,它也應該智慧的駕馭大數據這個寶庫。不過我們同時看到,大數據時代滋生的微博、博客等新興媒體也正加速著傳統新聞產業的變革。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王國慶認為,傳統媒體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應該履行好社會責任,為民眾適時適當的傳遞正能量信息。 王國慶說:“傳統媒體要積極探索傳播規律,提升分析能力,努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匯聚正能量,形成共建共享精神家園。”(國際在線消息 特派記者 林維、陳維 貴州臺記者 黃瑾)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9]邢宏宇:智能化媒體的核心驅動是大數據
- [ 05-20]英國“嘗鮮”大數據時代 政府每年可省百億英鎊
- [ 04-30]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機遇--訪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
- [ 04-30]IBM沈曉衛: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