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成謠言溫床治理困難多 學者:實名制行之有效
www.fjnet.cn?2013-07-24 07:07? ?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界定模糊,微謠言治理困難重重 對于微博上的謠言,人們深惡痛絕。前文提到的案例中,不法分子最終都受到了行政拘留等處罰,有關部門也為治理微博謠言開展了大量工作。然而,微博上的謠言仍時有發生,屢禁不絕。 為何微博會成為謠言滋生的新土壤?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微博上出現謠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微博平臺本身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部分造謠者心存僥幸,傳播速度的飛快也會讓他們產生“法不責眾”的心理;法律對于“謠言”沒有清晰的界定,在監管上缺乏標準,公眾有可能難以把握規范自身行為的尺度;相關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以及政府權威信息發布的不及時,也為謠言的產生提供了制度土壤。 誠然,微博上出現謠言,與現有輿情復雜多變、信息傳播碎片化、把關人責任缺失等原因不無關系。但是,如果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來反思,后兩個原因更值得關注。“針對微博謠言,雖然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等都有相關規定,但仍存在很大不足。”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王敬波教授談道,“例如,究竟是將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還是故意捏造、傳播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信息認定為散布微博謠言,或是在行為人的主觀上是否區別故意和過失等,這些在法律上都沒有明確規定。” 同時,謠言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政府的缺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解志勇教授表示:“在一些權威信息的發布上,政府效率不高,回應不足,容易引發公眾懷疑,也為謠言的生長留下空間。”如果政府能夠趕在謠言產生之前及時地發布相關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將謠言遏止在“搖籃”內。否則,謠言就可能取代真相,橫行于微博上。 微博謠言應當怎樣治理?表達自由與不當言論的界限何在?如果處理不當,一方面可能縱容謠言傳播,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立法缺失和政府監管能力的不足,再次暴露了這個問題。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該條下的第一款便是“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對此,王敬波認為,該法的規定主要限于三個方面:缺乏依據、破壞公共安全、主觀故意。但是,這些問題在具體實踐中缺乏明確標準,處罰上面臨著事實認定和證據收集的難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6]陜西神木因網絡謠言引發群眾聚集事件 4人被拘
- [ 07-11]網絡謠言頻現損害網媒公信力 舉報微博謠言將獲獎金
- [ 07-04]黨報刊文談打擊網絡謠言:新媒體不是謠言集散地
- [ 07-04]維護網絡傳播秩序的及時雨
- [ 07-03]河北衡水一男子網上散布地震謠言被拘
- [ 07-02]李天一案進入審查起訴階段 警方稱將公正辦理
- [ 06-28]曼德拉入院20天民眾平靜 家人譴責有人散布噩耗
- [ 06-26]媒體稱“微博熱點三分之一是謠言”系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