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朝鮮戰爭學到什么教訓?”美國《大西洋月刊》回顧道,1953年7月27日簽署的停戰協定結束了長達37個月的戰爭,為此談判代表談了158次,用時近25個月。代表們簽署協定時,彼此沒有講一個字,沒人主動握手。韓國代表拒絕簽署,不參加談判會議。當時的《紐約時報》說,“薄薄的木墻外面,是隆隆炮火聲——這是嚴峻的現實,令人意識到盡管停戰協定簽署,附近山坡上仍有人在死亡,戰斗又繼續了12個小時。”美國國內,人們感到壓抑。時報廣場沒有慶祝活動,其他任何地方也都沒有。 美聯社說,時至今日,就朝鮮戰爭而言,甚至對誰開啟的戰爭都未達成一致。朝鮮之外,歷史學家說是朝軍1950年6月25日凌晨跨過邊界發動攻擊,朝鮮同意這個時間,但聲稱是美軍攻擊在先。韓國《亞細亞經濟》26日稱,戰爭爆發前,韓國當時的政府內部充滿了諸如“一聲令下即可占領平壤”的情緒,時任總統李承晚也接連發表“北進統一”的刺激性言論,這些都成為戰爭爆發的間接原因。 美國《新聞時報》25日稱,朝鮮戰爭是一場惡戰,是美蘇冷戰的序曲,36914名美軍死在朝鮮半島,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五昂貴的戰爭,排在第一至第四位的是冷戰、二戰、一戰和越戰。“德國之聲”評論稱,朝鮮戰爭是一場有關政治制度的戰爭,一場血腥內戰。最終,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和中國盟友以及大批蘇式裝備支持的朝鮮都沒贏。俄羅斯《獨立報》26日刊文稱,現在各界都在爭論當時是否可以避免這場戰爭?誰應對這場到現在仍未平息的戰爭負責?雖然蘇聯沒有正式參戰,但美國媒體一直宣稱蘇聯是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所有檔案資料表明并非蘇聯領導人前往平壤說服朝鮮領導人解放南方。報道稱,美國至今仍對朝采取政權更迭的政策。目前半島局勢仍十分緊張,人們并沒從朝鮮戰爭中接受教訓。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26日霍爾特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朝鮮戰爭的影響可能還要持續20年。【環球時報駐韓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記者王剛 蕭達 孫秀萍 青木 楊明 本報記者 崔杰通 汪析 柳直】 |
相關閱讀: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07-27] 韓國媒體稱朝鮮今日大閱兵 或展出新武器系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