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被批歷史名城:一批就拆 整后"人去城空"
www.fjnet.cn?2013-07-27 08:35? 侯文坤、劉美子、白林、雙瑞、王賢、張捷、婁辰、帥才、黃興華?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一批評就拆,拆了以后咋辦 舊城改造理念和方向,是各地被批評之后反思最多的。柳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劉子林說,從城市來講,街區、建筑、歷史文化機理,甚至路面、天際線都是保護對象,“一座歷史建筑被夾在高樓大廈之間,這不叫保護,過去的保護理念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真正的理念仍有偏差。” “近年來地方政府以GDP作為地域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大搞經濟建設,為了滿足老百姓現代生活居住的需要,把感覺上破舊的建筑拆除、大街拓寬、房子翻新。”壽縣文物局局長李鳳鑫說。 岳陽市文廣新局局長汪燦更加直言不諱:“之前我們把部分老城區看作棚戶區,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認為大建設、大開發于民生有利、社會有益,在名城保護認識上出現了偏差。” 拆還是不拆?怎么拆?在河南浚縣歷史建筑保存眾多的東大街上,各種首飾店、家具店、服裝店的大幅廣告招牌仍然林立,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出歷史建筑的模樣,但隨便拐進一家院落,里面多是保存較完整的明清老房子,一種森森的古意和仍在使用中的生氣撲面而來。 “一批評就拆,拆了以后咋辦?”浚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魏永祥解釋雜亂廣告牌仍在的原因,多名專家建議,要等完善的規劃出來以后再動手,“不怕晚干,就怕胡干。”浚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趙文明說,理念和方向很重要,要做到修舊如舊,蓋個古建筑搞個假文物就沒有意思了。 整治不能“人去城空” “發展與保護”“新與古”的沖突是各歷史文化名城長期以來普遍面對的難題。隨著城市發展、擴張的滾滾車輪,很多歷史名城的新傷和舊痕都暴露了出來。 古城作為生活區、工作區和景區三區合一的區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或多或少存在矛盾,比如出于生活需要私自搭建水箱、違規建設、擺攤經營等,破壞了古城風貌。 如何實現古城保護與改善民生共贏?在山東聊城,大批居民搬離了世代生活的古城區。古城區居民趙玉明一家三代住在古城,他說:“原來古城區內居住有4100多戶、1.4萬人,大部分房子是破舊的民居,沒有燃氣和暖氣,冬天只能靠煤球爐取暖。”距離古城約2公里的望湖安置小區,26棟安置樓已經建成,安置了1700多戶原古城居民。 從2008年開始,壽縣在縣城以南開發建設城南新區,逐步將機關單位、學校、醫院遷至新城區內,帶動人口有序外流,緩解古城內人口壓力。在柳州的未來規劃中,也有統籌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區的計劃。 湖南民俗專家姜宗福等認為,一方面,保護文化古城不是拆除重建,而是修舊如舊。老建筑、老居民、老風情是古城的文化“胎記”,缺一不可。同時,保護文化古城不是把古城遷空,而是要保留老居民。一些地方在古城開發中大量遷出居民,出現“人去城空”的問題。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稱,一個古城古街的消失,便是一個歷史細節的泯滅。拆古城造新城是忘本的現代化,造假古董跟古城保護更是不沾邊。“保護古城鎮與建新城蓋大樓兩者沒有任何矛盾,可以通過科學的規劃實現二者的融合。” 阮儀三認為,對現有的古城古街進行整改,能改多少就改多少,改不了就撤掉稱號。(據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侯文坤、劉美子、白林、雙瑞、王賢、張捷、婁辰、帥才、黃興華)人民日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9]探訪四川省歷史名城松潘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