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7月25日至27日先后訪問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三國,這是其在他所領導的執政聯盟贏得參議院選舉之后的首次出訪。啟程前,安倍在機場向媒體強調,此次出訪的目的在于“汲取東盟的活力用以促進日本的經濟重振”。但從其出訪期間的言行來看,此次東南亞三國之行還是一手推“經濟外交”、一手搞“價值觀外交”。 主打經濟牌,擴散“中國威脅論”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介紹安倍此次出訪目的時稱,“東盟各國的經濟增長極為顯著,此次出訪的主要目的是以經濟關系為中心深化合作”。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27日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東盟對于日本而言非常重要,安倍此次出訪意在進一步加強日本與東南亞的關系,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盡管如此,安倍每到一處都不忘提及區域內的領土爭端問題,稱“中國是日本的重要鄰國,亞洲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期盼與中國能夠舒適自在相處”。泰國媒體評論稱,安倍此訪意在利用東亞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憂慮,擴散“中國威脅論”,并利用釣魚島主權爭議,爭取美國的全面支持。 據菲律賓GMA新聞網27日報道,安倍在到訪最后一站菲律賓時承諾,盡快通過官方開發援助向菲律賓提供10艘巡邏船。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稱,此舉意在幫助菲律賓建設一支能與中國相對抗的海上警備力量,以保持日本在南海的影響力。此外,據報道,兩國還在加強國防及海上保安部門合作方面達成了一致。 《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當天的報道稱,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在與安倍會談后的記者會上表示,菲日“回顧了我們面臨的安全挑戰,承諾將敦促相關國家采取負責任的行動”。安倍則稱,菲律賓是日本的戰略伙伴,具有共同的“基本價值”和“諸多戰略利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亞洲項目負責人李明江2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安倍此次出訪東南亞有多重目的。首先,日本希望進一步加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其次,從安全角度來看,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存在領土爭端,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疑慮有所增加之時,日本趁機加強與這些國家在安全領域的關系撈取政治好處;第三,從經濟方面來看,日本希望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關系,推廣“安倍經濟學”。 東盟要的是實惠而非麻煩 日本共同社27日報道稱,安倍26日在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時就日本國內關于修改憲法和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討論情況進行了說明,以期獲得理解。27日,就在安倍與阿基諾會面的同時,6名菲律賓慰安婦及其支持者在菲總統府附近集會抗議。分析認為,亞洲各國對安倍政府“右傾化”表示擔憂。 新加坡《聯合早報》此前評論稱,安倍再度上臺后的右傾色彩特別濃厚,尤其在對華政策方面。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升級以來,安倍便對中國采取越來越強硬的立場。英國《金融時報》24日評論稱,“日本的力量來源于日本經濟的實力和活力,而不是火藥味更濃的外交姿態”,“安倍必須避免為提高支持率而做出一些激怒鄰國的舉動”。 據本報記者觀察,東南亞國家顯然更希望日本在經貿領域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實惠而并非麻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東盟對安倍積極出訪本地區國家持歡迎態度,日本是經濟大國,東南亞國家一直希望日本更加積極參與東南亞事務,尤其是在經濟領域。 馬來西亞戰略和國際研究協會外交政策與安全問題主任鄭秀岷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日本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規模幾十年來一直較大,東盟希望與日本加強在經貿方面的聯系。 李明江表示,東南亞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整體較快,日本、中國等國家都加大了對東盟的投資,積極拓展東盟市場。日本未來將與中國在東南亞展開競爭,爭奪在區域內的影響力。 中國商務部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2.2%,有望在2015年實現5000億美元貿易額的目標。陳剛對此表示,以東盟與中國的貿易數據來看,雙方的貿易合作非常強勁,并沒有受到區域內領土爭議的影響,“東亞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合作是主流,不是零和游戲”。 陳剛認為,從東南亞的整個產業鏈來看,日本與東盟、日本與中國的互補性非常大,加強合作有利于區域內所有國家。“東盟希望中日雙方能夠保持良好的關系,并且進一步發展與中日兩國的經貿關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