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面臨“腦袋和內心的交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專家柯蒂斯近日稱,“安倍的腦袋里是務實和現實主義的,內心卻情緒化”,安倍今后將面臨“腦袋和內心的交戰”。 自去年12月再次當選首相以來,安倍相繼出訪十幾個國家,其中既包括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也包括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他一邊推銷“安倍經濟學”為日本尋找新市場和穩定的能源,一邊大打“民主牌”拉攏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一邊通過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等加深美日同盟關系。而與近鄰中國和韓國的關系,卻因領土、歷史認識問題呈現冰點。 有分析認為,安倍的“遠交近攻”策略并未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技術和投資表示歡迎,卻對日本共同對付中國的“邀請”避而不談。就連同盟國美國也對包括慰安婦、修憲問題在內的日本社會“右傾化”多次表示擔憂。 李明江表示,此次日本和菲律賓用一些模糊的語言來指責中國,但安倍不可能憑借一次出訪就期冀東盟國家支持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他指出,東盟國家希望和每一個區域內大國發展關系。東南亞國家不會歡迎一個一味抱著孤立中國政治目的的日本,“將東盟置于在中日兩國之間選邊站的危險境地并不符合東南亞國家的利益”。 日本國內也有批判的聲音。前外務審議官田中均26日下午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對安倍政府刺激中韓的外交政策表示擔憂。“如果順應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搞外交的話,得到的可能就不是愉快的世界。”田中質疑道,“建設性地拉攏中國才是戰略目的,疏遠中國能達到目的嗎?” (本報曼谷、東京7月27日電) >> 點 評 廉德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安倍重視東南亞,是將該地區作為日本經濟的合作伙伴、政治的影響對象和安全的關鍵要素。日本意圖穩固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與中國對抗。 首先,日本要維持其經濟主導。東南亞是日本的商品出口地和投資對象地,該地區的發展也受到日本的支持。近年來中國在經濟上對東南亞的重要性超過了日本,日本要遏制這種勢頭。 其次,日本要保持其政治影響。安倍提出價值觀外交,通過“自由與繁榮之弧”包圍中國,東南亞是這個弧上的重要地區。安倍試圖以價值觀為由挑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 第三,日本要確保其安全利益。東南亞位于中東至東北亞的海上通道之上,日本不能坐視中國在這一地區日益強大。插手南海紛爭是其牽制中國的重要手段,與菲律賓進行軍事合作是這一戰略的重要一環。 然而,安倍以其右傾立場破壞與近鄰國家的關系,卻試圖跳到“外線”在東南亞構筑包圍中國之網,可謂不自量力。 東南亞國家怎會認同安倍的鷹派理念?怎會樂見東亞分裂為兩個陣營?中國怎會因為他東奔西跑了幾個國家,就會在國家利益上讓步? 人民日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