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科院專家:云南4年連旱幾成定局
www.fjnet.cn?2013-08-02 20:48? ?來源:云南網 我來說兩句
鳥瞰松華壩水庫蓄水情況 張彤攝 提出建議 建生態補償機制 或設資源環境稅 “目前首先應解決各級干部對干旱危害性及長期治理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并盡快制定應對旱災的長期規劃,實施相關的治理工程,建立國家層面上的生態補償機制。”鄭曉云認為。 如何建立一個應對旱災的長效機制呢?鄭曉云認為,應對極端氣候災害長效機制包括組織機構、制度保障、財物保障、技術保障、環境治理等內容,“我們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盡快開展這項工作。各個州市、縣(市區)也應該盡快制定各自的方案。” 開展生態補償機制探索,他認為僅僅依靠云南省自己的財力和中央的臨時補助,是無法完全解決云南當前和今后長期的生態修復、抗旱和旱災的后期治理問題的。建議將國家框架下的生態補助機制的建設作為云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財力支柱,由中央政府協調建立國家層面上的生態補償機制,目前重點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是珠江和金沙江兩條河流流域。或者設立資源環境稅,結合主體功能區劃分,根據各省區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和責任,加大中央財政對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資金的轉移支付力度。 “云南4年連旱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防止進一步的干旱及干旱修復工作不僅艱巨,而且影響到中國西南的生態安全。云南應當制定《云南干旱治理及修復工程規劃》,并探索將其納入國家規劃的途徑。”鄭曉云建議,可以探索結合2011年國務院分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每5年統籌解決若干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民生改善、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問題,根據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實施時序,按年度安排投資數額。優先啟動西部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將云南干旱治理納入規劃的內容。 一家之言 停止破壞森林資源 “干旱是自然現象,但肯定與人類的行為有關系。”鄭曉云認為,干旱的發生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鄭曉云說:“砍伐森林會導致水汽難以輸送、難以形成降水、土地難以蓄水,于是持續干旱。目前,云南除了短期應急使用存儲水和獲取地下水源之外,還應該立即停止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盡快修復被嚴重損害的森林生態系統。” 擔心因干旱致貧 鄭曉云等專家發現,持續干旱造成災區水資源的極度缺乏和農業經濟的大量損失,已經無法維持當地農民的生存,不少村寨的農民把外出作為解決生存的唯一途徑。 專家組曾考察的昭通市是勞動力輸出大市,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在外打工,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抗旱救災人力嚴重不足,又缺乏資金和物資,不能有效組織抗害救災,為了解決吃水和生存的問題,不少村寨出現舉家遷出到城鎮打工,甚至是全村遷出打工的現象。 鄭曉云分析稱,云南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城鄉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應對災害的能力較弱。持續干旱,會導致城鄉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質量下降,尤其是對農村居民影響較大,致使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中非貧困的居民陷入了貧困,貧困的居民更加貧困。 瑪雅人被干旱擊垮? “很多人認為不下雨就是干旱,下雨了旱情就解除了,這其實是個誤區。”鄭曉云指出,干旱就像一臺大聯動機,當一次特大旱災襲來時,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能是深層次的、多方位的,它不僅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社會、經濟和日常生活也造成影響。 鄭曉云說,有媒體曾經報道過一項研究重新定義了“瑪雅之死”,研究大膽地提出:曾經輝煌一時的瑪雅文明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干旱。科學家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作為指示氣候變化的物質,“讀”出了1000年前瑪雅時代降雨量的變化。發現只要遇到“世紀干旱”,瑪雅文明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衰退。瑪雅人勉強撐過了前兩次干旱危機,但當第三次大旱降臨時,瑪雅人被徹底擊垮了。(統籌李榮 首席記者 鄧建華)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1]湘黔鄂渝四地爆發旱災 長江防總啟動Ⅳ級應急響應
- [ 08-01]湖南省啟動抗旱應急二級響應 抗擊10年來最嚴重旱災
- [ 08-01]中國多地遭受旱災 11個省區市2711萬人受災
- [ 07-26]中國部分地區遭受旱災 貴州遇50年來最少降水
- [ 04-19]甘肅春雨“貴如油” 嚴重旱災仍將持續
- [ 04-15]山西多地發生旱災 359萬人受災5.4萬人飲水困難
- [ 04-14]汪洋在云南災區考察時要求全力做好抗旱減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