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會否開啟“換諜”新模式
www.fjnet.cn?2013-08-03 17:29?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新華網北京8月3日電 8月3日在三版“好望角”國際評論欄目發表吳黎明撰寫的文章《“斯諾登”會否開啟“換諜”新模式》,文章如下: 從斯諾登跨出謝列梅杰沃機場的那刻起,這個現實版的諜戰片正式進入“第二季”。看著斯諾登悄然離開謝列梅捷沃機場的背影,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筆者在德國常駐時,常帶國內客人到柏林與波茨坦之間著名的“間諜橋”——格里尼克橋去看看。這座1948年重建的鐵橋古色古香,已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橋中間那醒目的白線讓人記憶猶新。原來,冷戰時白線西邊屬原西德,東邊歸原東德,是當時東西兩大陣營交換間諜的前沿。 經典的一幕大致是這樣:約定時間一到,橋兩端分別跑出美國海軍陸戰隊憲兵和蘇聯克格勃特警,他們帶著各自捕獲的間諜走到白線處停下,無聲地進行間諜交換。槍口對峙中,間諜們各自繼續前行,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自1962年至1986年,美蘇兩大陣營在這里交換過上百間諜,包括蘇聯間諜“千面人”阿貝爾和美國U-2飛行員鮑爾斯。 從人道主義角度看,冷戰時期的換諜行動體現了一種文明的進步。眾所周知,間諜是一個古老的職業,在現代文明社會之前,對敵人間諜的處置大都是血腥的。即使是一戰、二戰之時,對敵方陣營間諜毫不猶豫的處決依然是首選,知名者如“拜金女諜”瑪塔·哈莉。 后冷戰時代,美俄之間的間諜戰依然在進行,雖然規模已今非昔比,但這種“換諜”模式也未隨著冷戰而煙消。讓世人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7月美俄在維也納機場的換諜行動:俄羅斯用4名西方間諜,交換10名被美驅逐出境的俄間諜,包括后來爆紅的美女間諜安娜。 而今,斯諾登模式意味著美俄之間間諜的善后模式有了新變化,從略帶溫情的“交換”蛻變為一定程度的“硬頂”。 這種變化一方面表明俄美雙方公開、私底下的較量未成功“對表”,美國沒有祭出像樣的東西與俄羅斯進行交換;另一方面,國際輿論和俄羅斯國內民意對斯諾登一邊倒的支持讓克里姆林宮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兩大因素結合,促使普京“大帝”再次展現強人風范,讓斯諾登不再是機場中轉區的浪人。 從美國方面來說,一味的“硬要”也導致了俄羅斯的“硬頂”。更讓克里姆林宮惱火的是,10天前美國施壓立陶宛引渡俄羅斯人烏斯季諾夫,他被美國司法機構指控非法攜帶軍民兩用品出境。美國不給“面子”,強者如普京,當然會反戈一擊。況且,手邊有斯諾登這個送上門的“棋子”,當然可以調動起來戲耍白宮一番。 當然,斯諾登這盤棋并沒有下完,“第二季”才剛剛開始。俄羅斯只給了斯諾登一年的難民身份,給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時間用來做文章,想讓美國囧多久就多久,掌控了主動。斯諾登可以選擇一年后再度申請難民身份,也可以飛往南美能提供政治庇護的國家。一旦美國能拿出像樣的籌碼,莫斯科“變臉”也并非不可能。 必須指出,把斯諾登扯上俄美關系的大局多少有些夸張,更何況美俄關系已經足夠糟糕,再壞能壞哪里去?雖然短期內會對雙邊關系帶來一定陰影,但作為國際舞臺上經驗老到的大國,美俄雙方都心照不宣:諜戰與外交,一碼歸一碼。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諜戰大戲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換個角度看,與傳統諜戰比,斯諾登事件算是全球諜戰戲中的一出“非典型”事件。其一、斯諾登本人非俄羅斯的自己人;其二、俄羅斯并非是主動介入,是斯諾登自己送上門來;其三、即使在俄羅斯情報部門眼里,斯諾登的做法也犯了諜界的“行規”。試問,若是對斯諾登太過友好,一旦自己的人也效仿反水該如何? 正因為斯諾登事件的“非典型性”,俄羅斯處置有其特殊性,美俄之間傳統的“換諜”模式不會因此一朝被廢。在不遠的將來,類似格里尼克橋換諜的那一幕可能還會上演。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3]俄羅斯網民勸斯諾登:娶了“美女間諜”吧
- [ 08-03]斯諾登律師稱斯諾登或在俄羅斯主持電視節目
- [ 08-02]歐盟委員會拒絕對斯諾登獲俄臨時庇護進行評論
- [ 08-02]律師稱斯諾登已確定在俄居住地 未透露具體地點
- [ 08-03]美媒稱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庇護系敵對美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