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副部長:養老保險最終“并軌”方向明確
2013-08-04 07:58:0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近年來,社會上對養老“雙軌制”,即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采取不同的養老制度,議論頗多,認為這樣很不公平,應盡快并軌。“雙軌制”是怎么形成的?該如何客觀、全面看待不同群體的養老待遇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從“單位保障”轉向“社會保障”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胡曉義介紹,我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逐步推開的,伴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性質,企業職工是“單位人”,在職時的工資、退休后的養老,完全由單位負責。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沖擊了傳統的勞動保險制度。為平衡不同企業的退休費用負擔,廣東等地開始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隨著企業用工制度和工資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社會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企業大規模覆蓋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當時,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出現經營困難,許多企業發不出退休金。有的企業用賣不掉的產品抵退休金,有的干脆不給辦退休。在此背景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擴面,并提出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任務目標,解決職工“領不到養老金”這個最突出的矛盾。企業職工養老從“單位保障”邁向了“社會保障”。 在這個階段,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也進行了研究探索,但改革進程相對滯后,仍實行單位退休養老制度。改革的不同步,兩種制度在籌資方式、待遇計發調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形成了所謂的養老“雙軌制”。 胡曉義認為,“單位保障”模式實際上是企業自我保障,覆蓋面窄、基金規模小、共濟性差,難以適應企業競爭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改革,引入社會保險機制,實現了由企業自我保障向社會共濟的制度轉變,使社會保障的責任從企業自負轉向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擔,有利于均衡企業負擔、促進公平競爭和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 |
相關閱讀:
- [ 08-03]人社部: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檔案可免費托管
- [ 08-01]人社部公布102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國家級示范單位名單
- [ 07-26]人社部:彈性退休制度仍在調研中 將慎重決策
- [ 07-26]人社部:彈性退休制度仍在調研中 將慎重決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