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8月4日電 題:山西首屆同性戀親友懇談會:從不理解到支持 作者范麗芳 4日,參加完山西首屆“同志”(同性戀)親友懇談會的小悠(化名)和媽媽動身回家,“真是不虛此行”。回想起孩子剛剛“出柜”時,媽媽自責到,“最開始根本接受不了,以為孩子學壞了,后來才慢慢理解。”從不理解到支持,小悠媽媽猶如經歷一次蛻變。 3日,由同性戀親友會與山西藍典工作組聯合舉辦的山西首屆“同志”(同性戀)親友懇談會在太原舉行。13位同性戀者家長與70余名同性戀者相互交流、交換看法。 “其實今天這些父母愿意來,我們已經很欣慰了。”同性戀親友會文化與倡導主管大鵬做為此次活動的召集人,2013年以來,已陸續在河北、西安等地舉辦了8場懇談會。一路走來,大鵬感觸頗深,想讓同性戀者的父母接受“出柜”,“任重道遠”。 出柜多指同性戀者向家人、朋友或公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取向。近年隨著各地“同志”(同性戀)團體成立,及社會對其認同度的提高,許多“同志”選擇“出柜”。但孩子的出柜卻讓其父母遭遇難堪。 “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會這樣。”座談會上斌仔的媽媽一開口便哽咽難言,掩面而泣。2013年3月18日,被逼婚的斌仔借助影片《天佑鮑比》(講述美國同性戀權利運動著名斗士MaryGriffith的真實故事)向父母坦白了自己的“身份”。 對于斌仔媽媽的痛苦,在場的父母們感同身受。一位在場的媽媽雖然接受兒子“出柜”,但仍堅持認為這與為家庭傳宗接代不沖突,希望兒子將來能結婚生子。 受傳統婚戀觀念及“面子”問題影響,中國多數父母無法接受同性戀,以為是“平日疏忽教育”或“孩子學壞了”,并試圖通過努力改變現實。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而是受遺傳、性激素等因素影響、不同于大多數人的特殊的性傾向。 河北的“浪漫媽媽”被圈內人熟知,五年前,她不僅接受兒子“出柜”,更將自己“同性戀媽媽”身份公之于眾,“所有的枷鎖都是自己套上去的,既然已經注定,不如改變自己,學會接受,咱們會活得更輕松。” 與已經“出柜”的人相比,到場的多數“同志”對其羨慕不已,“今年6月份我剛剛經歷過閃婚、閃離,即便如此,父母仍然不愿意面對現實。”如何讓父母接受自己,是小楊及他的同伴們必須跨越的一道關卡。 對此,“出柜”多年的趙先生建議,同性戀者本身要有高度的自我認同感,首先接受自己,在“出柜”前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循序漸進。懇談會上,大多數父母表示理解支持孩子的性取向,同時他們也希望社會上更多人可以理解這個特殊群體,使自己的孩子不再遭遇歧視。 據介紹,2013年同性戀親友懇談會計劃在全國舉辦10場,“以往每場都有100多人參加,同性戀正在得到重視,希望更多父母通過懇談會,了解同性戀,接受自己的孩子。”大鵬滿懷期待。 結束山西站,同性戀親友會將馬不停蹄奔赴安徽合肥。(完) |
相關閱讀:
- [ 08-02]女子稱3年無性生活疑老公為同性戀 訴離婚被駁回
- [ 07-31]教皇:同性戀不該被邊緣化 他們是我們兄弟
- [ 07-30]羅馬教皇坦誠面對同性戀問題 展示積極形象
- [ 07-30]教皇自稱沒資格評判同性戀 美媒稱其坦誠質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