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日間戰略對立恐將長期持續
www.fjnet.cn?2013-08-06 06:47?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我來說兩句
安倍“修憲”強“軍”惡化中日關系 中日間的戰略對立恐將長期持續 日本可能是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阻礙中國崛起的最大的、現實的外部因素。但是,中日間爆發沖突的可能性很小。 胡波 日本第23屆參院選舉結果于7月22日凌晨出爐,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順利拿下121個改選席位中的76席,取得壓倒性優勢,結束了朝野分別保持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局面。 安倍晉三政權在參眾兩院都站穩腳跟,有可能成為近10年來日本少有的“強勢”內閣,并實現長期執政。而作為號稱“修憲”首相的安倍,今后將帶領日本往何處去?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其中,安倍的對華政策以及中日關系走向又是最大的焦點。 中日間的戰略對立恐將長期持續 自2012年日本“購島”鬧劇以來,中日關系所面臨的困難局面又更進一步,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呈現出全面長期對抗的態勢,甚至不時有媒體專家預言,“中日之戰已不可避免”。 近年來,在對華關系上,日本一直保持著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和行為。日本視中國為最大的外部威脅和競爭對手,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尤其是海上的軍事現代化讓日本寢食難安;中國政治、經濟等方面影響力的增長也讓日本難以適應,日本接受不了中日間劇烈的實力對比變化,對一個強大的中國感到害怕。為此,除在釣魚島及東海問題上與中國較勁外,日本還極盡所能地在各領域強化對中國的牽制。如推動防御重心向西南轉移,積極制衡中國;游說歐盟不要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在臺灣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極盡曖昧,在非洲、拉美等地區與中國爭奪戰略資源,拉攏印度及東南亞國家聯合抵制中國…… 日本國內主張修改和平憲法,為日本侵略戰爭歷史“翻案”、“平反”的勢力日益猖獗,不斷有人在歷史問題上大放厥詞,否定、美化對華侵略歷史,這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使中國絲毫感受不到作為二戰戰勝國所應有的尊嚴。 日本控制著中國東出太平洋的戰略通道,在釣魚島主權及東海海洋劃界等問題與中國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其海洋戰略與中國海洋強國之路激烈碰撞,幾乎已成為眼下中國海洋強國之路的最大外部障礙。這種矛盾的實質是,隨著中國的海上崛起,中日間存在一定的海上權力轉移現象,這種權力轉移過程激化了業已存在的各類矛盾。 中日間的矛盾錯綜復雜,摻雜了權力斗爭、歷史因素、民族情感、現實利益、地緣政治等方方面面,雙方均難以輕易做出讓步。一個是處于上升狀態并希望獲取應有權力地位的世界大國,一個是不甘喪失已有戰略優勢并正在謀求成為軍事政治大國的世界經濟強國,在當前東亞中日“兩強”并立的時期,雙方更為看重相對收益,更為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針鋒相對在所難免。中日矛盾的強度及復雜程度大大超出了中越、中菲間的摩擦與分歧,其對抗的烈度和風險甚至也超過了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如果說,中美間的戰略矛盾和摩擦很多是預期的、臆測的,那么中日間的矛盾卻是已經現實存在的。對于中國而言,日本可能是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阻礙中國崛起的最大現實外部因素。 事實上,中日已經進入了一個戰略的對立期,日本國內的政治社會環境也不容安倍有絲毫的猶豫,日本社會日趨保守,民族主義炙熱,對外示強、修憲及擺脫戰后安排已成潮流,前首相村山富市等人主張正視歷史、緩和中日關系,卻被日本主流媒體稱之為“賣國賊”,這頗讓人質疑日本的所謂“民主政體”的質量和性質。當然,這種病態的政治社會氛圍卻有利于安倍實現其“政治抱負”。 安倍是日本政壇的老人,中國人對其也不陌生,特別是2012年12月梅開二度再次成為日本首相后,其鷹派本質暴露無遺,在釣魚島、二戰歷史等問題上態度強硬,不斷制造事端,一路向右高歌猛進。對外政策總體上“遠交近攻”,著力強化所謂價值觀外交、海洋外交。2013年7月下旬,安倍遍訪東南亞國家,發表海洋外交主張,矢志介入南海爭端。觀其言,察其行,我們實在很難保持樂觀。可以預見,安倍政權不僅不會改變中日間的這種對立態勢,其“修憲”、強“軍”等動作反而很可能會使得中日關系繼續惡化。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5]調查:僅25%日本人認為日媒客觀公正報道中日關系
- [ 08-02]日要求中國撤油氣設施 中日會迎來東海沖突嗎?
- [ 08-01]外國留學生在日就業難 中日關系令中國學子擔憂
- [ 08-01]日本自民黨擬要求中方撤除東海油氣田開采設施
- [ 08-01]日本自民黨擬要求中方撤除東海油氣田開采設施
- [ 07-31]中方批評日本部分負面言行干擾中日關系
- [ 07-30]日本外相稱期待早日舉行中日首腦會談
- [ 07-30]日媒:“毒餃子”案審理結果或將影響中日關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