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8月13日電(記者 袁汝婷)當百貨大樓的“優惠酬賓”和京東商城的“限時秒殺”踩著“中國情人節”的鼓點到來,許多人方才察覺,又是一年七夕節。 七夕來臨,以此為賣點的“愛情經濟”迅速升溫——店里琳瑯滿目的禮品換上了粉色包裝,在線商城打出了巨幅廣告,連鮮花店也開始手忙腳亂。鮮花、巧克力、燭光晚餐和電影院,讓這個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仿佛變身為西方情人節的“山寨版”。 七夕起源于漢代,又名乞巧節,用以紀念神話中的織女。這一天晚上,女子以“穿針乞巧”的方式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也求賜美滿姻緣。此間有學者指出,傳統的七夕旨在女子祈求智慧與技藝,內涵與西方情人節完全不同,將七夕定義為“中國情人節”并不妥當。 然而,商家們似乎另有想法,這一天,消費成了表達愛情、紀念傳統的主要方式,借著牛郎織女的傳說,從鮮花到巧克力,甚至再到上千元的“螢火蟲套餐”,人們開始挖空心思兜售浪漫。當越來越多的創意消費閃亮登場,七夕的傳統紀念方式正被日漸邊緣化。 外來文化的沖擊,讓傳統節日里的獨特習俗日漸式微,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綿延千年的節日成為西方情人節的“復制版”,這個問題的答案讓人很難輕松起來。 情人節數十年前才傳入中國。然而,面對著古老的七夕,它以年輕、時尚的力量“喧賓奪主”。從兩種節日并存,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七夕過成了情人節,這樣的文化“侵蝕”怎可掉以輕心? 諸如七夕、端午之類的節日,大多起源于中國社會的農耕文明,當工業文明強勢來襲,西學迅速地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枝繁葉茂,隨之而來的副產品“洋節日”也開始大行其道。文化符號被商家們包裝為“洋節日的中國版”,以消費傳統的方式被普及,傳統節日的寶貴內涵,正漸行漸遠。 當“中國情人節”的消費招牌招搖過市,我們依舊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小眾角落,依然有人在嘗試,在堅守,在復興——在北京首屆七夕文化節上,“鳳凰出閣”皇帝嫁女、傳統中式婚禮等習俗得以全景展現,七夕起源、民間傳說等也得以重溫;在南京,近百名身著古漢服、頭挽發髻的姑娘們走進社區,她們拜香案上香祭酒,與社區居民體驗“曬書、乞巧、折荷燈、拜織女、魁星”…… 我們的確不應忘記,傳統節日里的文化特質,是最應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古老遺產之一。拯救傳統節日,不妨從七夕開始。 |
相關閱讀:
- [ 08-13]武漢連續兩天高溫超39℃ 為近54年來頭一遭
- [ 08-13]“90后”列車炊事員乘務員相戀四年終牽手(圖)
- [ 08-13]七夕來臨榕商場黃金打折 千足金報價比去年跌兩成
- [ 08-13]沙灘寶貝楊謹《牙刷愛牙膏》MV七夕節推出(圖)
- [ 08-13]“北漂族”美麗新娘在京完婚 漂泊中尋獲幸福
- [ 08-13]臺一女子因沒有情人節禮物鬧自殺 想跳樓及時被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