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牽制圖謀不磊落 美國的一家網站發表文章稱,奧巴馬外交正把虛偽變成一門藝術。這樣的美國竟然還存在幻想,認為自己還可以掌控世界上的一切。 當美國官員無數次對中俄說教,告訴他們在伊朗、敘利亞和朝鮮問題上做什么時,卻總是無效。 在奧巴馬的第一個任期,為了讓“重返亞太”的工作有所起色,國務卿希拉里、防長帕內塔走馬燈似地訪問東南亞、日本等國家,第二個任期的團隊也繼承傳統,在“再平衡”工作中十分賣力。 這種體力加金元的“辛勞”工作自然取得了成效。但也有專家警告,重返亞太戰略也讓美國陷入了“迷思”:過于高調地渲染“重返亞太”向部分國家釋放了錯誤信號,致其誤判形勢,不惜挑動大國沖突。過于凸現軍事色彩,甚至默許他國突破限制、擴軍備戰。在領土領海主權爭端問題上偏離“不持立場”原則,表態有失慎重,觀點自相矛盾,在縱容盟友的同時增加了將自己卷入沖突的風險。 經濟排外陰謀忒險惡 在三大支柱中,經濟議題是“重返亞太”的短板。 此前,美國的雜志稱有兩個亞洲,一個是經濟的亞洲,一個是安全的亞洲。但在美國的假想之下,安全的亞洲最終被優先考慮。 盡管這樣,美國還是想分享亞洲經濟發展的成果。TPP談判仍然進行了多輪,某些國家明顯地被排斥在圈外。其中的意圖已被政論家解讀,美國希望利用這個平臺發揮它的兩大優勢:一是制定自由貿易新規則,二是占據高新技術和產品的“領軍地位”,按照它主導的游戲規則和“利益價值觀”來辦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美國的經濟復蘇做貢獻。 但三個支柱的先天缺陷注定了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失敗。有分析者認為,“重返亞太”是美國戰略上退縮、收斂的托詞。歐洲戰略的退縮,中東、非洲戰略的破產預示著亞太戰略也很難有所作為。 有人甚至直接懷疑,美國的戰略根本不符合邏輯:美國本身是太平洋國家,從來沒有離開過亞太,何來“重返亞太”? 有專家擔憂,以霸權為目標、以軍事為導向的“再平衡”,極可能侵蝕該地區過去30多年來的和平與穩定以及亞洲各國之間業已建立起的互信互利,從而給亞太帶來“再緊張”、“更緊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