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求解黃河上游重金屬污染治理難題
www.fjnet.cn?2013-08-18 15:28? 陳俊 譚飛 白麗萍?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中國黃河上游甘肅省白銀市的一條溝道里,十多名工作人員和幾臺挖掘機械正在進行一場新的技術試驗。他們將化學、物理和生物方法并用,試圖將躲藏在污泥中的各種重金屬離子“抓住”和穩住,不再繼續產生污染。 這條名為東大溝的河道是重工業城市白銀市的主要排污溝之一。它原本是條排洪道,但在主要生產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白銀公司1960年建成投產后,這條總長38公里的河道里排出的就不再是洪水,而是含有各種重金屬的污水。 根據環保部門的檢測,污水、污泥和被污染的土壤中含有砷、鎘、汞和銅、鉛、鋅等多種有色金屬。歷經數十年的污水排放后,溝里淤積的含有各種重金屬的淤泥的厚度大約在50厘米到120厘米之間。 今年初啟動的這項工程治理的河道長度是1.65公里,寬度約為20米至110米,投資額是1035萬元。參與試驗的愛土工程公司項目技術工程師楊學東說,技術和工程人員將污染物破碎均勻后,根據不同的重金屬污染濃度,加入相應劑量的化學藥劑,對底泥中的重金屬離子進行固化修復,然后栽上樹進行植物修復,完成整個治理流程。 在2005年大規模治理行動開始之前,東大溝每年大約有1900多萬噸含重金屬的廢水排入黃河,重金屬污染物濃度超過國家排放標準的3—25倍。白銀市政府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有6688畝耕地被重金屬污染,其中一千多畝已棄耕。 “治理污染是城市在還發展的歷史欠賬,而且到了不得不還的程度。”中共白銀市委書記張智全說,環保治理行動包括投入大量資金改造企業的生產系統、排污系統,處理多年堆積的廢渣,以及對被污染河道的底泥、農田土壤進行治理和修復。 白銀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張瓊說,從2005年到2012年底,國家、甘肅省和白銀市已累計投資26億元,完成了93個工業污染治理項目。 在大規模治理行動開始的當年,白銀市政府拿出了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6000萬元支持白銀公司銅冶煉制酸系統技術改造,這項總投資2.48億元的污染治理項目兩年后建成,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4萬多噸,減排廢水280萬噸,減排重金屬物污染物405噸。 “政府對大氣污染、重金屬污染治理投入的真金白銀和產生的實際效果,減少了老百姓的怨氣。”白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智俊說。 張瓊指著東大溝附近的一片林地說:“這5畝多松樹現在都用東大溝里的水澆灌。通過這幾年的治理,沿線企業工業廢水已實現達標排放,水質有了顯著改善,東大溝入黃河口處重金屬污染物基本滿足標準要求。” 東大溝只是中國治理重金屬污染新探索的一個縮影。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包括甘肅在內的14個省區被納入重金屬重點治理省區,白銀市則被列為全國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之一。 近年來,中國多地已發生30多起包括“鎘大米”在內的重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在經過幾十年的沉淀后,中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進入一個集中多發期。”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車宗賢說。 但是和所有的污染防治行動一樣,現在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區域和效果都受到資金投入的制約。由北京大學編制的《黃河上游白銀段東大溝流域重金屬污染整治及生態修復規劃》顯示,其概算總投資高達52.6億元。 盡管治理過程十分艱難,白銀市委書記張智全還是表示,“十二五”期間,白銀市將重點實施重金屬廢水、工業廢渣、土壤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程,逐步化解當地重大環境安全隱患。同時,持續推動企業升級改造其陳舊的生產系統和排污系統,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記者陳俊 譚飛 白麗萍)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29]黃河上游最大一級支流 湟水全流域水質達國標
- [ 09-18]國家防總:黃河上游干流洪水已經回落
- [ 07-30]黃河上游現22年最強汛情 蘭州河道部分景區受淹
- [ 07-29]黃河上游現1990年來最強汛情 后期防汛形勢嚴峻
- [ 10-19]蘭州將抬高黃河上游唯一百年鐵橋中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