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翻烙餅”不是人民之福
www.fjnet.cn?2013-08-22 07: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自8月14日武力清場以來,埃及傷亡人數不斷上升,國內局勢日趨惡化。20日,埃及軍方逮捕了穆兄會最高領導人巴迪亞。與此同時,前總統穆巴拉克有望近日被釋放。一抓一放之間,意味著埃及曾經顛覆的權力格局正重新顛倒過來。埃及在折騰了兩年多之后,似乎又重新回到原點。 埃及政壇走馬燈式的戲劇性變化,折射出該國乃至整個中東政治轉型中的一種常態現象:即中東政治轉型始終在弱勢民主與軍人干政之間循環往復。2011年中東劇變前,突尼斯、埃及、也門、利比亞等國基本都是“穿著西裝的軍人”進行統治。這類政權大多建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勵精圖治,叱咤風云。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當權者日漸背離原來的階級屬性,喪失進取性和革命性,原來威權統治的弊端日漸顯現。2011年中東劇變和隨之而來的民主化轉型,實際就是中東政治新陳代謝的結果。 然而,在中東政治實踐中,民主政體的運轉比威權政體更不順暢。早在20世紀20年代,埃及、約旦等國就已程度不同地建立起議會民主制,因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自由阿拉伯時期”。但這種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決這些國家面臨的各種深層次問題。納賽爾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1923到1953年間已經有過一個民主體系……農民們只是根據他們主人的指令進行投票。”這些被西方津津樂道的民主政體,實則是個巨大的“豆腐渣工程”。據此不難理解為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類政權紛紛被軍人干政和強人政治所取代。 而2011年中東劇變后的民主轉型遇到的問題,比“自由阿拉伯時期”還要嚴峻。民主政治的競爭性特點,本身就容易導致分權和黨爭,而中東各國由于普遍存在貧富分化、教派林立等先天不足,民主化很容易導致政治極化和教派政治現象。當年伊拉克的“民主重建”激發起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之間的教派沖突,而當前埃及的民主轉型則引發了宗教與世俗力量的對決。而且,由于這些國家長期實行高壓統治,各派力量均缺乏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勝利者往往獨斷專行,甚至暗殺反對派領導人;敗選者則不肯愿賭服輸,敗選后仍屢屢謀求權力重組和政治洗牌;普羅大眾缺乏耐性,只要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便重新走上街頭。所有這些,使整個國家日益陷入無政府狀態和惡性循環。 很顯然,在大眾參與與政治秩序之間,埃及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將恢復秩序放在優先位置。而軍隊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最佳人選。一方面,軍隊掌握“槍桿子”,是唯一有能力在政治動蕩中恢復秩序的組織性力量;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政治社會組織,軍人集團具有跨階級特性,其利益認同具有一定模糊性,因而更容易被各界普遍接受,推行更具有民族主義、世俗主義色彩的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埃及軍方才“閃亮登場”,借用民意推翻穆爾西政府,并直接用武力清場。從這一意義看,埃及出現軍人干政乃至重新組建軍人政權有其必然性。但長遠看,埃及當前的軍人政權仍將面臨穆巴拉克曾經面臨的命運,屆時埃及可能再次向民主化方向轉向。 如何打破這種“翻烙餅式”的權力循環,已成為擺在埃及民眾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面前的共性難題。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可以處理好民主與集中、代表性與有效性關系時,埃及政治體制才可能穩定下來。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2]埃及博物館遭洗劫 “能搬的都搬走了”
- [ 08-22]奧巴馬猶豫終止對埃及軍援 美媒批“優柔寡斷”
- [ 08-22]埃及法院裁決穆巴拉克出獄 歐美觀望局勢
- [ 08-22]歐盟緊急應對埃及亂局 中斷武器出口無礙經濟援助
- [ 08-22]埃及法院下令釋放前總統穆巴拉克(圖)
- [ 08-21]埃及法院21日下令釋放前總統穆巴拉克(圖)
- [ 08-21]奧巴馬必須在9月底前就是否繼續援助埃及作決定
- [ 08-21]埃及穆兄會最高領導人被捕 多場游行因民眾抗議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