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曝出多起企業騙補事件 部分官員在其中尋租腐敗
2013-08-28 08:31:21? ?來源:半月談 責任編輯:林洪熙 陳瑜輝 |
就在上個月,廣東省紀委有關負責人證實,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李興華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在接受組織調查。雖然廣東省紀委尚未發布李興華被調查的具體原因,但外界普遍猜測,李興華的問題主要集中在LED項目的補貼資金發放上。 在此之前,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也顯示,包括格力、TCL、美的、格蘭仕、長虹等在內的8家知名家電企業,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項目中,通過虛報節能空調銷售安裝數量,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已經超過9000萬元。 產業補貼原本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然而接連曝出的騙補事件,以及官員通過補貼漁利的事件,讓人們對一些補貼政策心生警惕,甚至有觀點認為,補貼是對市場機制的破壞,應該取消。那么,到底該不該補貼?如何補貼?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 記者:最近,國內曝出不少騙補事件,還有官員在補貼中尋租腐敗的事件,你認為原因是什么? 馮飛:補貼是把財政的錢無償地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大家都想拿這個錢,這種情況下如果監督不足,透明度不夠,騙補、尋租、腐敗等問題就會出現。與此同時,我們一些補貼制度設計不科學,也給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我們很多補貼標準設定得很低、很模糊,行業內大部分企業都符合條件,這就為尋租創造了空間。 記者:有人提出來,既然補貼這么容易出問題,還可能帶來其他一些弊端,還不如干脆取消。 馮飛:補貼政策確實有很多亟須規范的地方,但在一些行業和領域補貼還是需要的。在國際上這也是普遍采用的辦法。比如說新能源發電,由于其發展時間比較短,相對傳統能源發電成本偏高,在上網電價上就要對它進行補貼,否則它就沒有競爭力,這個產業就發展不起來。 再比如節能環保產業和相關產品,有很強的環境資源正效應,這種正效應如果不通過補貼等方式,把它內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那就不能給這些產品的生產和行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激勵。 記者:概括一下,應對什么樣的產業進行補貼? 馮飛:我認為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產業。一是剛剛發展的產業,其可能對未來經濟發展全局帶來重要影響,但產業現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二是一些能產生社會正效應、環境正效應的產業;三是對國計民生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產業。上面提到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分別屬于第一種類型和第二種類型,而農業則屬于第三種類型。 如果對照這一范圍對我國的補貼政策進行梳理,會發現有的行業是否需要補貼其實是有待考慮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只要是上述三種類型的產業,補貼就不存在問題。 |
相關閱讀:
- [ 10-18]江蘇質檢院回應騙補質疑:不是高效 是先見之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