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廣東省紀委有關負責人證實,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李興華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在接受組織調查。雖然廣東省紀委尚未發布李興華被調查的具體原因,但外界普遍猜測,李興華的問題主要集中在LED項目的補貼資金發放上。
在此之前,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也顯示,包括格力、TCL、美的、格蘭仕、長虹等在內的8家知名家電企業,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項目中,通過虛報節能空調銷售安裝數量,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已經超過9000萬元。
產業補貼原本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然而接連曝出的騙補事件,以及官員通過補貼漁利的事件,讓人們對一些補貼政策心生警惕,甚至有觀點認為,補貼是對市場機制的破壞,應該取消。那么,到底該不該補貼?如何補貼?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
記者:最近,國內曝出不少騙補事件,還有官員在補貼中尋租腐敗的事件,你認為原因是什么?
馮飛:補貼是把財政的錢無償地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大家都想拿這個錢,這種情況下如果監督不足,透明度不夠,騙補、尋租、腐敗等問題就會出現。與此同時,我們一些補貼制度設計不科學,也給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我們很多補貼標準設定得很低、很模糊,行業內大部分企業都符合條件,這就為尋租創造了空間。
記者:有人提出來,既然補貼這么容易出問題,還可能帶來其他一些弊端,還不如干脆取消。
馮飛:補貼政策確實有很多亟須規范的地方,但在一些行業和領域補貼還是需要的。在國際上這也是普遍采用的辦法。比如說新能源發電,由于其發展時間比較短,相對傳統能源發電成本偏高,在上網電價上就要對它進行補貼,否則它就沒有競爭力,這個產業就發展不起來。
再比如節能環保產業和相關產品,有很強的環境資源正效應,這種正效應如果不通過補貼等方式,把它內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那就不能給這些產品的生產和行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激勵。
記者:概括一下,應對什么樣的產業進行補貼?
馮飛:我認為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產業。一是剛剛發展的產業,其可能對未來經濟發展全局帶來重要影響,但產業現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二是一些能產生社會正效應、環境正效應的產業;三是對國計民生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產業。上面提到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分別屬于第一種類型和第二種類型,而農業則屬于第三種類型。
如果對照這一范圍對我國的補貼政策進行梳理,會發現有的行業是否需要補貼其實是有待考慮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只要是上述三種類型的產業,補貼就不存在問題。
記者:那么,當前我國產業補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呢?
馮飛:前面說到了監督不夠、透明度不夠導致的騙補、尋租等問題,這是一個方面。除此之外,我們的產業補貼還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補貼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比如對于剛剛起步的新興產業,我們是要通過補貼政策使這個產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實現規模生產,使得技術由不成熟到成熟,市場由不認可到認可,再到大規模消費,從而使產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不過現在一些補貼政策在這方面效果不明顯。
二是有可能對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造成影響。一方面,有的行業本來競爭十分激烈,需要進行洗牌兼并重組了,但一進行補貼,那些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可能又活了下來。另一方面,由于補貼都是補給本地企業,弄不好就會割裂統一的市場,使得地方保護主義抬頭,進而使產業出現分散發展的格局,不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
記者:如你所言,補貼還是需要的,不過怎樣使它更規范、更合理、更有效呢?
馮飛:我認為補貼政策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在制度設計上更加優化、精細化。比如可以制定領跑者標準,即當前行業中最優者的標準,達到這一標準的,予以補貼,以此激勵企業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等。
二是增加補貼的透明度和公開性,補貼的標準、對象、程序以及效果等,都應該讓公眾知曉,或者有渠道可以查詢。
三是可以在補貼政策中引入競爭,補貼給誰不是由政府部門指定,而是通過一定的競爭程序產生出來。
四是建立效果評估機制,即補貼實施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應該有一個評估,而且是第三方評估,以此來決定下一階段補貼政策如何實施、是否實施。
記者:那么,完善補貼政策總的原則是什么呢?
馮飛:從根本來講,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能干好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去做。一些重要的新興產業,處在發育初期,市場還不成熟,技術面臨瓶頸,政府可以用合適的方式推一把,主要是培育市場,發育市場機制,然后慢慢地市場進、政府退,直至完全退出。補貼政策一般都應該有這樣一種理念和操作取向。(記者高遠至,實習生 孫曉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