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蘇聯勢力大踏步從中東撤離,美國在中東的對手發生變化。1990至1991年的海灣危機和海灣戰爭期間,敘利亞站在美國及海灣阿拉伯國家一邊反對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敘美關系大為改善。 1994年10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敘利亞,這也是尼克松總統到訪20年后第二個訪問敘利亞的美國總統。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東推動阿以和談以及主導反恐戰爭,成為美國中東政策的兩個核心內容,在此過程中,敘利亞一度成為美國中東政策考慮的重要對象。 “9·11”事件后,由于美國在中東的戰略訴求發生變化,不久就把敘利亞視為其在中東的對手。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后,美國一方面視敘利亞為中東實現和平離不開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對敘利亞干預黎巴嫩事務以及支持真主黨及哈馬斯的行為大為不滿。敘利亞則對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味偏袒以色列持強烈的批評立場。雖然埃及、約旦已經通過和談與以色列實現和平,但敘利亞、黎巴嫩與以色列的和談多年來僵持不動,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問題成為敘以和談的核心問題。敘利亞指責美國支持以色列占領敘利亞領土,對美國推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談不冷不熱。 “9·11”事件發生后的次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曾致電美國總統布什表示慰問,表態支持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斗爭。但雙方在定義恐怖主義等問題上很快產生分歧。2002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在他的國情咨文中提出了“邪惡軸心”的概念,把當時中東地區包括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在內的國家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政權”。2003年4月13日,美國不滿敘利亞反對美國以反恐為由對伊拉克動武,布什總統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聲稱,“我們相信敘利亞擁有化學武器”,并威脅稱,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是敘利亞。第二天,美國對敘利亞的定義從 “支持恐怖主義國家”變成了“恐怖主義國家”,表明美國對敘利亞的立場發生根本變化。2003年12月12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對敘利亞實施制裁的《敘利亞責任及黎巴嫩主權法》,美敘關系徹底交惡。 2011年3月敘利亞危機爆發后,美國把這場危機視為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機會。不久,美國和西方國家呼吁巴沙爾必須下臺。2011年8月,美國宣布對敘利亞實施單方面制裁。2012年2月,美國撤離了駐敘大使和使館人員。此后,美國不斷向敘利亞政府施加壓力,并加大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2012年12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為敘利亞人民的代表,標志著美國孤立巴沙爾政權的努力進入新階段。 敘利亞問題不僅事關俄羅斯在中東的實際利益,而且關系到其大國形象和國際地位,俄羅斯不會輕易為西方對敘利亞動武提供通行證 敘利亞危機爆發后,俄羅斯的強硬立場世人關注。俄羅斯擔憂敘利亞一旦政局變故有可能改變親俄羅斯的立場,對俄羅斯利益造成損失。因此,俄羅斯一直主張通過敘利亞國內政治和解解決危機,反對西方貿然動武介入。 在2011年10月、2012年2月和7月舉行的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對敘利亞制裁的決議表決中,俄羅斯與中國一起3次投了否決票。對俄羅斯來說,敘利亞問題不僅關系到俄羅斯在中東的實際利益,而且關系到自己的大國形象和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因此不會輕易為西方對敘利亞動武提供通行證。 |
相關閱讀: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09-09] 敘利亞成大國角力場 事關實際利益和大國形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