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城鎮化進程應與基礎設施承載力相適應
www.fjnet.cn?2013-09-10 06:48? ?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城鎮化的進程要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相適應,最好建立一套衡量指標 城鎮化,挺復雜。有的地方,由于城市承載力沒跟上,城鎮化的好處還不突出,“城市病”倒有些露頭了,這種現象應該警惕。 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城市承載能力存在諸多缺陷,城市運營存在很大隱患。起碼有兩樣“城市病”,是這些缺陷的表現:一是空氣污染,二是交通堵塞。遇到極端天氣,許多“并發癥”就更明顯了。“城市病”如果不妥善解決,對城鎮化沒有好處。 我認為,城鎮化的進程必須要與城市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承載力相適應,要統籌考慮城市運行各個方面,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問題。 怎么做到統籌考慮呢? 應該建立和完善城鎮化科學發展的指標體系及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既要有經濟指標,也要有人均可支配收入、醫保覆蓋率等民生指標,還要有義務教育平均年限等人文指標。基礎設施和環境指標也不可少:比如,自來水、燃氣等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道路網密度、醫療床位供給率、城市綠地覆蓋率等。指標之間可以有交叉,最好形成一個綜合體系,從而實現嚴格約束。 其中,“地下隱患”問題更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要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則,建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查清城鎮地下管線隱患基本情況,制定消除隱患改造計劃;提升各類地下管線運行安全管理,供給質量和綜合防災能力,使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在城鎮化實施發展的過程中,對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等方面強調較多。其實,也要注重城市建設的細節。建立和完善與城市人口規模相匹配的基礎設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車書劍。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根據其在2013新型城市化廣州論壇上的發言,本報記者尹曉宇采訪整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