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難覓“中國話題” 凸顯對華政策穩定性
www.fjnet.cn?2013-09-21 14:32?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9月的德國有兩件熱鬧事,一是將于22日閉幕的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二是于同一天舉行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然而,頗具意味的是,車展上,從舉辦方到參展商都大談中國的重要性;而在大選中,“中國話題”卻難覓蹤影。 既然中國如此重要,為何“中國話題”卻缺席大選?從德國的角度看,這要歸功于其對華政策的長期積累與不斷成熟,以至德國社會如今已對此形成了某種不言自明的共識。 一國對外政策的基石在于如何定義雙方的關系,德國正式提出對華政策是在兩德統一之后。1993年,德國總理科爾訪華,隨后提出德國應從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中獲益,“不斷拓展相互受益的實質性伙伴關系”。兩年后,這一綱領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藍本。科爾的繼任者施羅德繼續深化這一方針,他多次訪華,積極推動雙方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現任總理默克爾上任以來,大力助推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并且加強了共同解決國際事務的合作,德國對華政策在不斷延續中變得更加深刻而穩固。尤其是在應對全球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的實踐中,德國良好地利用、而非對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與機遇。今年,德國政府更積極推動中國和歐盟解決光伏和無線通信設備“雙反”爭端。 德國對華政策的成熟還體現在如何看待雙方的差異與競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前總統赫爾佐克在論述德國外交政策時曾為此定調:“我們正面對一個不同視角相互碰撞的政治新時期……一個國家越獨立,就越能發現并追求其自身的價值與身份認同。”現任總理默克爾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德國的對華認識,她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德國,希望擴大同中國的合作,為兩國關系提供更強勁的“加速力”。 事實證明,德國的確從其對華政策中受益良多。201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1611億美元,相當于中歐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據顯示,中國已累計批準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7900多個,德方實際投入超過200億美元。中國汽車市場已占到大眾汽車全球銷量的30%,也是寶馬公司全球第一大市場。僅從經貿領域看,中德雙方已經難舍難分。 這一串串經貿數據背后,也映射著日益強化的雙邊人文交往。中德之間建立了約70對友好城市,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系。越來越多的德國普通民眾不斷加深著對中國真實情況的認識與了解,不斷締結著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合作與友誼。這種“積小流以成江海”的點滴民意勢必反哺輿論與政治,促進德國對華政策的良性循環。 即使將歷史的時間軸拉得更長來看,德國大選也鮮以中國為由制造話題,這顯示其對華政策具有相當的、跨黨派的穩定性。 人們相信,中德之間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還將延續。 (記者 文史哲)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2]德國大選臨近 默爾克團隊用美女表演拉票
- [ 04-16]德國新成立政黨撕裂民意 主張讓德國拋棄歐元
- [ 06-04]人民日報:德國為什么放棄核電
- [ 09-27]德國大選投票活動開始 默克爾尋求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