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將配置責任督學 評論:督學不能是臨時工
www.fjnet.cn?2013-09-25 08:56? 陳峻?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據多家媒體報道,年底前,我國30多萬所中小學均將配置“掛牌”責任督學,他們將承擔起監督、指導的責任,對學校的招生、管理、課程設置、師德建設以及學生減負等問題進行經常性督導。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介紹,責任督學主要從在職和退休的校長、教師、教研人員和行政人員中遴選,須具備本科學歷和十年教育教學經驗,可以專兼結合。 提醒一 需擺脫花瓶狀態 督學制度起源于1839年的英國。據英國前皇家總督學戴維·泰勒先生介紹,英國政府督學是“標準的守護者”,他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確保每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 作為教育界人士,我深知,督學在各地的教育機構中,早就有相應的人事配置、常務機構。聘請一些退休校長、老教師,擔任督學等。到學校聽幾節課,和早已經非常熟悉的校長、老師們交流溝通一下,就算是“督學”了。而對于學校中存在的發展問題以及家長學生反映的問題,能“督促”或“監督”的,就很少了。有的地方干脆把督導機構當作養老安置場所,因為經費不多,常出現“錢多時多辦事,錢少時少辦事,沒錢時不辦事”的情況。所謂的“督學”,成了一種“教育擺設”、“教育花瓶”,不能發揮應有的督促和提升功效,違背了國家增設督學的良苦用心。 為了讓全面增設督學的制度愿望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當下的督學發展應該擺脫這種不良態勢。第一,督學發展要走專業化、資格認證的路徑。比如我們的督學僅僅從退休教師和領導中隨意選拔是不夠的,還應該進行專業化的資格認證。其二,要對督學大膽賦權。既然是教育監督,當然應有毋庸置疑的監督權、處理權,針對教育現實存在的問題,允許督學嚴厲處理,敢于說話、敢說真話、據理力爭,教育監督才能真正發揮威懾力和影響力,達到名副其實的監督功效。第三,督導員的選拔,更應該注重人格水準、道德水準。督導員不能是“和稀泥”、“老好人”者,而應是堅守正義、公平和公正的敢說話、性格直、不諱言的專家。第四,對督導員也應該實施去行政化管理。只有去行政化了,督導員才能超越權利體制內的觀念羈絆、利益羈絆,大膽說話,大膽監督和管理。(雷泓霈) 提醒二 不該選擇退休人員 督學,“在職”是應該的;但,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還說“從退休的校長、教師、教研人員和行政人員中遴選”,對此,筆者實在不敢茍同。 當下的中國,一些地方的中小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督學應該為受任于艱難之際而重任在肩。但,一個人退休了,也就意味著,對工作已沒有了責任,可你這從退休的校長、教師、教研人員和行政人員中選聘,還督什么學,又掛什么牌? 督學不該是臨時工,也不是二線,起碼應三不。 “不許懶惰”——督學,不是安慰性崗位,切不可將那些接近退休年齡的不好安排、不便安排的老人安排到督學的崗位應付一下。而督學還從退休的校長、教師、教研人員和行政人員中遴選,這本身就是不把督學當回事兒;人家盡職盡責,那是覺悟高,而只做和尚不撞鐘,你能把人家怎么辦?大不了,“哎喲,我不干了”。 “不許軟弱”——有的學校亂收費,有的學校亂補課,有的學校食堂以次充好,有的校長搞權錢交易,有的學校搞半軍事化管理,有的學校存在安全隱患等等,學生及其家長將這些問題反映給你督學,你怎么辦?怕就怕老好人當督學,怕就怕遇到矛盾繞道走。 “不許貪腐”——督學,其職責當是發現問題,督促解決。但有的校長,有的教師,有問題被發現,請你督學吃吃喝喝,或干脆向你意思意思,這個時候,怕就怕貓鼠同窩。 當然,給督學掛牌也是一種監督,但這種監督是遠遠不夠的。正確的態度,還應該鼓勵學生及其家長監督督學,發現不稱職的,發現違法違紀的,積極舉報,一經查實,該撤職的撤職,該法辦的法辦。(張傳發)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