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刊文追念華西村吳仁寶:老書記的赤子心
www.fjnet.cn?2013-10-03 07:32? 申 琳?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原題:老書記的“赤子心”(以先鋒模范為鏡) 又是一個豐收季節。 華西村的秋色依舊醉人,只是再看不見老書記吳仁寶忙碌的身影。村里的鄉親說:“老書記在時,只看到他為村里有多‘忙’;老書記不在了,才明白那是他對全村人的‘好’,是他一輩子對華西的赤子深情!” 一生為民、鞠躬盡瘁,江蘇干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習吳仁寶,為老書記的“赤子心”深深震撼。 追求——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站在華西金塔上看周圍山河巨變,人們在驚嘆華西村的輝煌時,總禁不住會問:為什么吳仁寶可以做到? 有幾人40多年在村書記位置上,一心只為民造福,將個人功名利祿置于身外?有幾人50多年全身心只為村子發展,從晨到昏,無暇思慮家庭得失?有幾人80多年人生中,堅守著這樣的人生價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斯人已去,鉛華洗盡,人們更清楚地看到,他是一個純粹的人! 1961年,他成為華西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全村人過現在的苦日子,我們還對得住共產黨員的稱號嗎?”他帶領全村人重整山河,7年辛苦,將村里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400多塊能排能灌的高產田,華西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大隊”。 溫飽之后,他思考著怎樣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冒著政治風險,他在華西悄悄辦起小五金廠,四周筑起墻,窗戶蒙上布,“只聽機器響,不見小工廠”,一年下來為村里掙下5萬元。 改革開放后,兩次大變革,他都與眾不同:全國搞聯產承包,他則堅持集體所有制,土地交給種田能手,全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人多地少,宜統!”1992年小平南巡談話,他凌晨兩點再也按捺不住,立即召集全村干部開會,迅速采購大批生產材料,加快發展步伐,“凌晨一次會,賺了一個億”。 華西先富起來了,他牽掛著周邊和西部還貧困的人們。在他推動下,周邊20個村并入華西,走上共同富裕的大華西之路,在寧夏、黑龍江還建起兩個“省外華西村”。 華西村為何總是走在全國前列?因為吳仁寶勇于改革。吳仁寶的勇氣何來?“因為我要讓人民幸福!”無私,方能無畏。 吳仁寶總說,華西的成功得益于“實事求是”。為何他能始終如一堅持“實事求是”?因為他對共產黨人“為了誰”的價值追求矢志不渝! 他畢生為人民幸福奮斗,直到生命的盡頭。華西民族宮,是他生前每天必去工作的地方。從醫院結束治療回到華西,剛到村口,家里人說,“到家了”,他說,“送我去民族宮”…… 春蠶到死絲方盡。身邊人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沒有對“小家”留一句話,留下的是對“大家”的無盡牽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