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刊文追念華西村吳仁寶:老書記的赤子心
www.fjnet.cn?2013-10-03 07:32? 申 琳?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情懷—— “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不聽群眾話” 一張張照片,從黑白到彩色,吳仁寶一直在群眾中間,滿臉笑容。 白背心、土布衫,進田割稻、下河挖泥,他始終走在隊伍前列;下工廠、進車間,華西事業所到之處,他的腳步不知要走多少遍;貧困人家、高壽老人,那些需要關心的群眾家里,更少不了他關切的身影。 50多年的領路人,吳仁寶在華西德高望重。然而資歷和威望并沒助長他的家長氣,他始終保持著與群眾的緊密聯系,尊重人、團結人、愛護人。 新書記吳協恩說,老書記有三句話,反映出他深刻的“群眾觀”:一是開言路,“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不聽群眾話”;二是講民主,“有事就要同群眾商量,即使對做錯事的人也要交群眾討論、由群眾評議”;三是重民意,“群眾滿意的,馬上辦;群眾不理解的,加強教育、疏導,等覺悟了再辦。” 華西的大事,他想在別人前面,但總保持“大家商量”,不強加于人。1960年代建新村,大部分群眾都贊成,木匠孫阿才執意不參加,在自家老屋基上造起了新房,吳仁寶沒干涉。過了兩年,新村成了氣候,孫阿才又想進來了,吳仁寶沒嫌棄,雙手歡迎。1992年那次“賺了一個億”的發展大計,1999年華西村股票上市,他都召集干部一起開會決定。 尊重人,他凝聚起群眾共同奮斗的力量;關心人,他贏得群眾的由衷愛戴。百歲老人生日,他帶黨委成員登門祝壽;端午佳節,他請外來務工人員吃粽子……吳荷英、黃永高兩位殘疾人,談起老書記就淚流滿面,是老書記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分上新房,后來他們各自組建起幸福的家庭,如今已兒孫繞膝。 問吳仁寶對群眾的情有多深,兒子都可以送人!村里一家人痛失兒子,人家痛,吳仁寶也痛,他找上門去:“讓我家阿四給你們當兒子,讓他養老送終。”四兒子吳協恩自此就成為這家的兒子。 “把群眾當親人,別人可能是口頭上說說,我父親是真這么做的!”吳協恩最初恨父親“無情”,后來終于明白了,那是父親的“大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