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困局:水質不達標 特枯年份或無水可調
www.fjnet.cn?2013-10-15 07:08? ?來源:人民網 我來說兩句
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的幾種方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包括從起點陶岔渠首閘至終點北京團城湖的總干渠全長1276公里,天津干渠155公里,輸水工程以明渠為主。工程跨越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與河流存在多處交叉,明渠無法跨越時,使用渡槽或隧洞。渡槽又稱輸水橋,是為水修建的“高速公路”。位于河南魯山縣薛寨村北的沙河渡槽,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渡槽工程。而在穿過黃河的時候,工程選擇了隧洞。而在有些陸地區域,因為地質條件等原因,不能使用明渠,就必須讓輸水線路從地下穿過。中線北京段采用的是PCCP管和暗涵輸水,天津干渠采用暗涵輸水。PCCP管道能避免與地面工程和建筑相互干擾。 水量減少,特枯年份或無水可調 按照設計目標,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從陶岔渠首取水年均流量95億立方米。為了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蓄水量,根據規劃,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壩頂高程162米的基礎上,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從原來的157米升至170米,正常蓄水庫容從原來的174.5億立方米升至290.5億立方米,總庫容從209.7億立方米升至339.1億立方米。死水位從原來的140米升至150米。 然而近年來,丹江口水庫上游漢江和丹江流域降雨減少及用水量加大,入庫的來水量已經低于丹江口庫區年均388億立方米的流量,2008年只有279億立方米,2012年為330億立方米。來水減少,供水可能就要減少。 根據漢江水利水電集團(下稱“漢江集團”)1974—2012年的水文數據記載來看,在過去39年歷程中,達到超過庫區年均388億立方米來水量的只有11個年頭,200多億立方米來水量的有13個年頭。其中,最少的是1999年,僅為146億立方米,如果中線通水后再出現這一年的情況,可能就會無水可調。 降水減少,上游用水增加 據河南省淅川縣氣象局提供的數據,僅老灌河的降水量,2011年降水量為799.9毫米,與歷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較偏少0.6毫米;2012年777.9毫米,比歷年平均降水量偏少22.6毫米;2013年1—8月為418.1毫米,比歷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72.8毫米。河南省南陽市氣象臺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今年南陽地區降水偏少的原因,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偏北偏強,這樣就形成東北和華北地區降雨多、南方降水少的現狀。 除氣象原因外,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中心胡永光認為,丹江口水庫來水量減少,一是隨著上游經濟社會的發展用水量進一步增加,如漢江和丹江的上游,陜西省經濟發展造成工業和生活用水量增加了;二是上游建了許多新的水庫,比如石泉、安康、潘口等水庫,也需要大量的蓄水;三是調水工程也將是來水量減少的因素,比如,正在建設的引漢濟渭工程,設計調水15億立方米。 針對丹江口庫區來水量不穩定的現狀,胡永光認為,如果來水量不足,可調的水就會相應減少,如果來水量都低到了死水位的情況,也是不可能調的,像特枯年份只有100多億立方米的來水量,那就無水可調,因為南水北調的宗旨是必須在確保丹江口水庫下游的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用水的剛性需求后才可調水。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30]南水北調湍河渡槽完工 創U型輸水渡槽之最
- [ 09-29]南水北調中線明年送水入北京
- [ 09-14]劉云山在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時強調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 加強科技知識普及
推動形成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社會氛圍 - [ 09-11]“村民搶挖古錢幣”續:當地張貼告示全力追繳
- [ 08-29]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將蓄水 確保按期向華北通水
- [ 08-28]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通過蓄水技術性驗收
- [ 08-26]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開始接受蓄水驗收
- [ 08-15]為移民還原“歷史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