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頻發遭遇事難辦 可否跳出一報道馬上辦怪圈
www.fjnet.cn?2013-10-17 16:50? 黃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來說兩句
今年7月,我到北京某公正處做委托公證。公證員要求我提供電子版委托書,我說沒有,她說她有,但要收代書費,每頁紙50元。我感到很納悶,找辦公室工作人員理論:“同樣的電子版委托書,反復為辦事的人提供,反復收費,這合理嗎?”一位像中層領導的人解釋:“收代書費是為了方便百姓的特殊需要。”“我沒有特殊需要,只需要規范的電子版委托。收取200元公證費,難道就沒有提供規范的電子版委托書的義務?”最后,那位像中層領導的人來到公證員身邊,悄悄說了幾句話,免收了代書費。跟我一起去辦事的小伙子說:“要是你不去理論理論,恐怕又要多花兩三百塊錢。” 10月16日,《河南商報》報道稱,鄭州市準媽媽張女士于今年3月懷上頭胎,4個月內跑了社區近20趟,仍未辦下準生證。此事報道當日,有關部門就作出回應,稱已將生育證發放到張女士夫婦手中,并表示歉意,同時對社區負責辦理生育證工作人員給予停職處理。 4個月辦不下來的準生證,一經報道,當天就辦了。在不違反現行政策的前提下,為什么辦個準生證竟讓民眾費盡周折?到底是哪個環節在刁難民眾?為什么要刁難民眾?如何讓民眾跳出“事難辦、一報道、馬上辦”的怪圈? “事難辦”的背后,似乎總有“潛規則”的影子。在鄭州準媽媽張女士的遭遇中,有一個細節:張女士住百文花園小區,因為小區的開發商“沒有跟辦事處對接,現在街道辦不管這個小區的事”。何謂“對接”?從小區樓管員怕辦事處的人“談辦公房的事”可以看出,因為小區沒有為辦事處提供辦公場地,所以不愿到辦事處為居民做證明人提供方便。 小區開發商是否與辦事處“對接”妥當,原本與小區居民無關,結果卻衍生居民“事難辦”。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小區開發商為辦事處提供了辦公房,是不是居民的事就好辦了?到底是依據哪項權力,讓辦事處在明里暗里要讓開發商提供辦公房? 能夠為民辦事,在一些人眼里,往往代表著“權力”。除了“潛規則”外,往往還有“顯規則”。比如,有網友就稱:“我買房要首套房證明,親戚幫忙辦理的,辦證明可以,蓋了兩個印章,一個印章一百塊!”無論是明里“吃、拿、卡、要”,還是暗里“斗法”,都指向一個方向:只有約束權力“為所欲為”的念想,民眾辦事才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刁難。 權力到了個別人手里變得“為所欲為”,其實也表現為給關系、人脈提供“無微不至”的便利。一些精明干練的人,在向人傳授處世經驗時,往往會提到“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實際上,這在向人暗示:在中國,無所謂“難事”“易事”,只要有關系,什么事都好辦。 比如,對中國人而言,戶口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可是個別人卻能通過關系、人脈弄到甚至倒賣“假戶口”。一些見怪不怪的事,打通關系、人脈卻能如同探囊取物、手到擒來,這反而刺激公眾相信人脈、崇拜“圈子”的不良心態,于是,凡事放著正道不走,偏要想方設法拼關系、“走后門”。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著邁向現代化的歷史巨變。現代化,不光意味著高樓大廈、道路四通八達,也不光意味著衣、食、住、行的現代化,也包含著權力運行方式、人的行為方式的現代化。此前,曾有地方政府向社會公布“權力清單”,表明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的堅定決心。如何依照“權力清單”,讓民眾方便、快捷辦妥事關切身利益、合理合法的事情,也是檢驗行政效率的重要一環。 人口眾多,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多了,要辦的事情,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為民眾辦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如何防止難辦的事情出現“累積效應”、讓民眾不時感慨“事難辦”?這一方面需要規范權力運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民眾依照透明規則,習慣于“走正路、辦正事”。 在一些大企業,筆者曾見過一些“辦事流程圖”。比如,員工要去運動場健身,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該干什么、如何干,圖表上標注得清清楚楚。民眾到政府職能部門辦事,什么時候也能看到一張張“辦事流程圖”,明明白白辦事、免受這樣那樣的刁難?(黃冠)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