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評貧困生演講比窮:非雪中送炭 是傷口撒鹽
www.fjnet.cn?2013-10-18 07:18? 唐心萌?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董倩: 為了拿到助學金就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演講,要自證貧窮,雖然說學校方面也一再說我們進行的不能說是演講,應該說是在班集體內部進行摸情況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都說將將心比心,如果換了您對這樣的一種方式,站在講臺上跟同學們訴說自己的家庭貧困情況,您又會怎么想呢?我們也做了一個調查,這是來自央視新聞和搜狐一起進行的調查,那么好,我們可以看一下結果是什么?有人,有67.5%認為,這樣的一種方式是當眾揭傷疤,傷害了學生的隱私和自尊,但是也注意到也有26%的人認為,比窮并沒有傷害到自尊,為了獲得幫助就應該有面對的勇氣,應該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一種看法,其實接下來我們想關注這樣三個關鍵詞,一個是年齡,一個是個性,一個是背景。首先來說年齡,這個歲數的大學生20歲左右,應該說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他們一方面需要這筆錢,我說的是貧困大學生。另外一方面他們也需要保護自己這種來自貧困家庭這樣的一種自尊心,他們想保護自己的這點隱私,但是在這樣的一種評選的措施底下,他們只能做出二選一,對他們來說實在是有點不公平。 再來說個性,坦率的說,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都有著比較倔強的性格,那么這種性格的大學生都是不服輸,他們并不愿意過多在同學面前去提及自己這樣的一個貧困的家世,這一點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 再來看第三個就是背景,應該說貧困并不是罪過,它可以去砥礪人的成長,但是貧困也不應該成為一個標簽,在整個大學的過程中始終去伴隨著他們。好了,如果我們結合這三方面來看用演講的方式去獲得助學金的話,應該說這并不是一種雪中送炭的方式,而確切的說是給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那么我們再來看看,這是院方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相關負責人,他們有這樣的一個解釋,他們說貧困生的認定工作一直是學院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力爭要做到三公,公平、公正、公開,認定標準是申請學生提交貧困認定材料,然后貧困生分為特殊貧困,特殊困難,困難,還有一般困難三個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都是有定額的,所以學院才想出一個公平的方式進行認定。通過這樣的一種演講的方式,我們看公開是真做到了,因為讓每個學生都在說自己的家庭到底有多貧困,但是公正和公平是不是真能做到呢?因為演講這種方式主要的是用說這種表現形式來進行的,而說那么窮,家境貧寒的學生不一定會講,而會講的學生又不見得是貧困,因此這種方式應該說也不是特別科學的一種方式。 那好了,現在學校認識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馬上著手就要進行修改,在這里我們要稍稍進行一點點的提醒,希望這種修改不包括修理,因為向媒體反應這樣的一件事的那名學生,現在已經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他最需要的是來自學校的理解還有關心。 好了,沈陽大學用評比的方式來決定誰來接受資助,以及資助的多少,這的確是有些不妥,但這是孤立嗎?當我們回顧過去幾年的時候,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以不同的方式在上演著,我們繼續關注。 解說: 看到沈陽大學演講比窮的新聞,也讓一些網友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想起大一的時候,我們班同學在工字樓那個教室輪流上講臺上去哭窮,太傷自尊了。我們班也是這樣的,非得讓同學邊哭邊講,為什么班主任不自己去家訪呢? 徐州某高校學生 小高: 當時在我們班開個班會,說誰家里有比較困難的到前面講一下,氣氛比較尷尬,有的同學覺得,現在的90后都要面子,有點不自在,有一個講了一半都不愿意講了。 解說: 今天華西都市報城市讀本也報道了一則助學金評選的新聞,報道稱在四川廣安的一家技術學院,家庭困難的學生如果想申請助學金,就必須要參加一個主題征文活動,并以此作為評選助學金的前提條件,這就是10月14日,這家技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官方網站發出的通知,征文活動的主題是“助學、筑夢、鑄人”。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小張: 把征文和貧困助學金混合在一起的話,這就是一個弊端了。有的家里面貧困的學生,但是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限制,他沒有這方面的文采,如果這個活動沒有參加成功的話,那么他就得不到這筆助學金了。 解說: 今天在被媒體報道之后,該學院的一名負責人又表示說,這個通知是表述失誤,他們并不是強迫征文,還是本著自愿的原則。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系 吳主任: 管理人員的過失,我們已經要求把它糾正過來了,不要這種方式,只有參加(征文)才可以得(助學金),不是這樣的。我們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奮斗的青春張揚一下,其實我們就相當于布置了一個作業。 解說: 雖然該系主任說不強迫征文,但是對于申請助學金的學生來說,不寫的話還是擔心喪失資格。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小李: 這些征文寫得還是挺積極的,還是挺好的。個人覺得其實沒必要,因為畢竟想寫就寫,怎么能有規定每個人必須要寫,每個人寫的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實,有可能會寫其他的。 解說: 小李說,征文展現自家的貧困他還是覺得不好意思,我們了解到“助學、筑夢,造人”主題征文活動已經在全國高校中開展了幾屆,評選出的優秀文章都要公開,很多征文中都不把作者對自家困境的細節展示。吳主任進一步解釋說,該校的助學金評選征文只是輔助條件,他們還是有程序的。 吳主任: 要根據貧困生的檔案里面,表現出來他的這個情況,要評定學生是否是真的貧困,評定了之后根據他的家庭情況來進行檔次的劃分的。 解說: 這位學院負責人還透露了一個信息,助學金的評選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國家規定的名額是20%,而他們學院有1500人,現在接到的助學金申請書就有700、800份,占到了一半。按照通知明天是交征文的最后期限,截至今天下午,他們已經收到了100多份征文。 董倩: 同學們的疑問是非常合理的,為什么我申請一個助學金還要寫篇征文?為什么要設置這么一個全體?盡管兩個學校都在紛紛的作出解釋,比如前一個學校說了,我這個講演是一個內部情況的說明,那么第二個學校也說,我這個征文并不是強制性的,但是坦率的說,兩個學校這樣的一種方式都是讓助學金從一種叫做單純的基本權利,變成了一個揭傷疤的競爭,也許有人會說,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的學生都認為這種方式不好,也許有的學生認為這樣一種方式就是來激勵自己面對困難的一種選擇,那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一種觀點,是在中國青年報,它在2006年時候的一篇文章就有這樣的一種描述。你看演講前一夜,許多貧困生輾轉難眠。一位貧困生說,想到父母為供我讀書放下尊嚴,到處借錢的凄涼,我這點面子算什么。第二天演講完以后,他們中的一些人說感覺輕松多了。其中一位還說,我現在是大學生了,心態應該成熟,應該坦然面對困難,并且自己去克服。那么主任、教授說,當他們走上講臺,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他們克服自卑,正視困難,邁出的第一步。盡管報道中在描述學生說,這是戰爭自己自卑的一種方式,但是這個檻還是要邁的,為什么非要邁這個檻呢?接下來我們來連線一下一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員的副院長熊丙奇,熊院長您曾經做過關于貧困大學生的這種調研,您感覺來自貧寒家庭的這些大學生,到了學校之后,愿意被貼上貧困生這樣的一種標簽嗎?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7]沈陽高校要求競選貧困生 學生:這是在傷口撒鹽
- [ 10-17]讓貧困生演講“競爭”算公開羞辱嗎
- [ 10-17]高校要求貧困生演講競爭助學金 被質疑出賣自尊
- [ 10-17]貧困生演講:公平追求還是公開羞辱?
- [ 10-17]貧困生演講:公平追求還是公開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