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政府服務體驗記:一月之事四天辦好
www.fjnet.cn?2013-10-22 21:02? 葉鋒 何欣榮?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沒想到!”——這是眾多企業談及在上海自貿區辦理業務時,提及最多的詞匯之一:“沒想到這么周到”、“沒想到這么便捷”…… 自9月底掛牌以來,“先行先試”的上海自貿試驗區牽動無數人的目光。記者日前在自貿區服務大廳、海關關區等地隨同企業人員體驗辦事流程,感知企業對政府職能轉變的體悟和期待。 “企業咨詢的‘專家門診’就在辦事大廳樓上” 自貿區設在外高橋的服務大廳,每個工作日都是門庭若市。一大早,張獻就趕到這里,直奔二樓。 作為上海一家為企業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公司的總經理,張獻的手機這幾天幾乎被客戶打爆了。來自貿區的路上,還有客戶給他發短信,詢問關于注冊認繳的問題。 自貿區對中介公司、辦事企業的需求有充分考慮。除了網站、電話熱線等提供在線咨詢外,更提供了面對面的線下咨詢服務。 服務大廳的一樓是企業辦事場所,二樓則專門辟為講座和咨詢區域,如同每天為企業開設“專家門診”。 張獻到得還是有點晚了。二樓能容納幾百人的講座大廳,已是座無虛席。前來聽講座的人把過道也擠得滿滿當當。當天的講座,由工商及稅務的工作人員主講,介紹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方面的事項。 擠在過道的人堆里聽了大約5分鐘,張獻退出來,走進一旁的咨詢大廳。 大廳里也是一片忙碌。這里一共有30多個咨詢席位,工商、商務、稅務、海關等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如同“專家醫生”,回答企業關于自貿區各類問題。每個席位前,都有三五人在等候。 張獻拿到的等候號碼已經是230號。等待期間,張獻又掃了一眼手里的紙條。紙片上面,寫著此次咨詢的5個問題,包括“認繳的出資到位時間”、“中外合資或合作公司中,中方是否可為自然人”、“經營范圍是否和目前的一致”等等。等了大約十分鐘,輪到他了。 張獻一共跑了工商、商務兩處席位,花了15分鐘左右,獲得了滿意的答案。由于現場咨詢人數太多,工作人員不得不起身把頭探過來,以便更靠近他、讓他聽得更清楚。 走出咨詢大廳,張獻就抓起手機給幾個著急的客戶電話,回答客戶疑問。 “我去很多政府服務大廳辦過事,這么忙碌的場面,沒見過!”張獻說,“自貿區對企業來說是個全新事物,有大量的疑問需要解答。政府這樣主動作為,為企業就近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想得很周到!” “原來29天的事,現在4天就能搞定” 相比于二樓的人頭攢動,一樓的辦事大廳在忙碌中更體現出有條不紊的節奏感。 在湖南做生意的周志明,早早趕到自貿區辦事大廳,打算注冊一家貿易公司,拓展國際業務。 此前,他已通過自貿區官方網站,早早摸清了自貿區注冊企業的流程:簽訂注冊地租賃合同——公司名稱核準申請——租賃合同備案——遞交注冊資料。 “注冊地早就委托朋友租好了,今天我就是過來遞交資料。”周志明一邊說,一邊取號,坐下等待。 服務大廳內有30多個窗口,但他有些詫異:窗口怎么沒有掛牌子、標明是哪個部門的? 在“一門辦事”的基礎上,自貿區進一步實現了“一口受理”。“您只要交一份材料,就可以在大廳的各個窗口進行內部流轉,不需要在不同的窗口跑來跑去。”窗口工作人員的耐心介紹,解開了周志明的疑問。 周志明還發現,此前企業注冊需要填寫一大堆申請資料。而在自貿區辦事大廳,企業只需要填寫一張“投資者備案申請和承諾書”。 在周志明等待遞交材料期間,另一家前來辦事的企業拓佳豐圣(上海)科貿有限公司已經拿到了營業執照。 經辦人錢圣榮心情不錯。“原來辦個營業執照,起碼需要一個月時間;在自貿區,交了材料等上4天,我們就領到了證照。這種速度,沒想到!” 據介紹,在上海自貿區內,企業注冊時間從目前全國平均的29天縮短到4天。 除了營業執照,錢圣榮還領到了一紙備案證明,完成備案的時間甚至只要半個小時。 “試驗區對外商投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凡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只需要備案而不用核準。遞交材料前,我們先在網上申報,確認不在負面清單內,半小時就搞定了。” 上海市發改委一名官員說:“自貿區獲批時,好多人來打聽到區內辦企業應該找誰。其實,自貿區推進簡政放權,很多東西根本不用找人批。” 目前,上海自貿區服務大廳日均接待咨詢近2000人次,業務辦理近600件。一天的業務量,就接近往年全年的水平。 “先入區、再報關” 企業“省時即省錢” 自貿區內的順暢和便利,也能從集裝箱貨物的通關過程中體驗到。 司機沒有像往常一樣下車辦理通行手續,而是坐在駕駛室里掏出一張提貨通知單,將單證上的條形碼對準車道上的掃描器。只聽“嘀”的一聲,左前方電子屏顯示出紅色的“放行”字樣,卡口欄桿自動抬起,貨車入區駛向倉庫。全程只用了幾秒鐘時間。 這是記者日前跟隨捷開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的集裝箱貨車在上海自貿區海關卡口進行“通行體驗”時經歷的場景。享受便利的是一批從韓國蔚山進口的貨重499噸的電解銅,貨值359萬美元。 “以往進出這個區域,需要司機走8道程序,蓋4個章。現在只需一張提貨單,貨物到達港口、辦結海關手續前,就可以直接從港區提箱裝貨、先行運貨進區。”捷開依公司副總經理張耀婷說。 而獲取這張提貨單,對企業來說也是舉手之勞。貨到之前,捷開依公司已通過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發送提貨申請。10分鐘后,提貨單已發至企業。 “原來是貨到了先報關,填幾十項申報信息,接著還要等兩三天才能拿到許可。”張耀婷說,通關時間大幅縮短,貨物的堆存費就可降低,預計物流成本可減少10%。 捷開依公司體驗到的,是海關在自貿區試點實施的“先入區、后報關”海關監管模式。上海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確定了6家區內企業試點這種模式,待運作成熟后將逐步復制、推廣。 “政府服務意識增強了,辦事效率提高了”、“對企業來說,市場機遇不等人,時間就是金錢”……記者在上海自貿區內體驗、采訪,聽到廣大企業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期待。制度的創新和營商環境的改善,比一般的政策優惠對企業更具吸引力。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說,今后重要的不是區內企業數量的增長、區域經濟規模的擴大,而是要按照中央要求,扎實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真正建立起一套適應國際投資貿易格局變化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記者葉鋒何欣榮) 新華網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