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轉變職能的世界意義:為世界經濟增添動力
www.fjnet.cn?2013-10-27 14:38?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聚焦改革議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于11月召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推動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點,也將是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會議前夕,眾多海外專家學者和媒體持續聚焦這一議題,圍繞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影響、意義及可借鑒的一些做法發表了真知灼見。 為中國經濟社會釋放活力 歷時35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宏觀管理方式的變化,中國經濟和社會也必將進一步釋放活力。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韓載振博士說,中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將推動經濟增長,這無疑將增加老百姓對政府的信心,也將有助于社會安定。社會安定,老百姓對政府有信心,對政府來說,實施各種政策將更有效率,自然會進一步推動民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達維德·庫奇諾認為,中國政府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職能將有助于私營企業的發展,使財富分配更加公平,提高資源和資本的使用效率,在市場上建立起企業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創新、升級生產設備和管理系統,提高生產效率,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丹麥前駐上海總領事曹伯義表示,中國政府非常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并提高行政效率,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上海建立自貿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為探索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的路徑和模式。中國政府決心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統以及更加透明的市場。我相信,中國人民將受益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和一個更加開放的經濟。 法國中國問題專家、巴黎第八大學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埃爾·皮卡爾說,9月底啟動的上海自貿區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這一改革是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以促進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政府通過授權,促進投資,使金融、商業、文化、教育和衛生服務等領域獲得進一步發展。 泰國《亞洲日報》副社長兼總主筆錢豐說,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以來,國務院一些部委進行了撤銷和合并,中央也把不少的權力有序分批地下放給地方,讓人看到了中國政府著手政改的決心。我相信如同創造了經濟奇跡那樣,中國將再次創造一個政治奇跡,向世界詮釋政治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世界發展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轉變政府職能,將促進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阿根廷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卡魯加迪說,30年前,中國轉變政府職能,把更多的權力交由市場,由此帶來了巨大的人口和資源紅利。隨著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立,中國政府迎來第二次職能轉型,由此產生的新的投資機會和更好的制度環境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韓載振認為,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將推動經濟發展、穩定民生,對世界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僅會擴大內需、也會刺激外國投資,尤其是中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項目。此外,中國經濟的復蘇,進口增加,對周邊國家以及全球經濟都將起到很好的拉動作用。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沃拉薩·瑪哈他諾博說,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政府成功轉變職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夠促進中國與其他不同體制國家在各個層面的交往,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也會為類似體制的國家提供寶貴經驗。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保羅·達西博士表示,作為新一輪改革試驗田的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給了那些對中國經濟改革充滿信心的人充分的利好預示,而這一改革也更廣泛地被西方解讀為中國經濟將更具有競爭力,將進一步促進創新、節約成本和提升效率。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近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前景比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更好,調整內容包括促進市場能動性、擴大中小型企業的機會、提高資本分配效率、改善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平衡等。在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乏力之際,中國重振改革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放”“管”結合 齊頭并進 轉變政府職能關鍵是理順政府、社會、市場三重關系,把該放的權真正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切實管住管好。一些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值得借鑒。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新加坡許多政府部門承擔的服務職能都盡可能引入市場機制,促進效率的提高,但并不是企業化,不能變成以盈利為目的,比如警察的權力不可以下放給社會。需要避免的是政府與民爭利,有利可圖的就攥在手里,無利可圖的該做的也不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陳光炎說,中國實現經濟改革需要在企業競爭、國家控制和管理層流動等方面對國有企業作出改革,新加坡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新加坡政府主要干預企業董事會人員組成,另外可能任命一部分高管,但大部分管理層都采用“市場化”方法,與私營企業一樣從市場上招聘,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管理層的素質和責任感。 達維德·庫奇諾認為,為使經濟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能力,中國可以遵循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盡快將資本引導至那些有創新能力、高效、高生產力的企業之中。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阿列杭德羅·西蒙諾夫說,中國從過去計劃經濟成功轉型為市場經濟,現在又在謹慎評估政府介入市場的程度。拉美很多國家的發展歷史證明,處理好國家干預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單純地采取市場自由化、開放化和私有化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或者單一施行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都被證明可能使經濟走上歧途,曾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實驗室的阿根廷2001年的金融危機就是最好例證。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世界問題委員會主席哈立德·馬哈茂德表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面臨的問題,需要針對各自不同的情況和特點采取相應的政策。巴基斯坦面臨著能源短缺的問題,國家近5年來經歷了權力下放的過程,許多國家政府部門的權力下放到省一級,一些部門經過合并效率得到提高,減少了政府開支。(參與記者:權香蘭、劉宇、楊敬忠、宣敏、鄭斌、黎藜、葉書宏、趙燕燕、王小舒、孫浩、陳濟朋、胡雋欣、王玉)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6]中國政府強調加強信息公開 打造新聞發布“升級版”
- [ 09-30]“我們非常贊賞中國政府的舉措”
- [ 09-12]豐田相關企業前高管涉賄賂中國政府官員在日被捕
- [ 09-30]李克強會見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專家
- [ 09-14]中國政府與美國加州簽署低碳減排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