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日電(上官云)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繼圣誕節、情人節之后,“萬圣節”已經成為另外一個被中國人熱捧的節日。然而,也有人質疑熱衷外國節日是崇洋媚外。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家蕭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過洋節”的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只要能在理性觀察的基礎上適時加以引導即可。談及中國傳統節日受冷落的現狀,蕭放表示,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承要靠潛移默化地培養,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萬圣節又稱鬼節 實為西方古時秋收慶典 萬圣節(HALLOWEEN)是西方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11月1日諸圣節的前夕。萬圣節期間,西方國家的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一些萬圣節特有的裝飾,諸如各式鬼怪、南瓜燈、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孩子們會穿上萬圣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挨家挨戶地討糖。 關于萬圣節的由來,傳說最多的版本是認為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 在西方,萬圣節又稱“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這時,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后,今天的萬圣節已成為人們狂歡的節日,失去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成為節日的裝點,也已失去駭人的鬼魅色彩。 專家:熱衷過“萬圣節”不是崇洋媚外 早在萬圣節來臨一個月之前,記者就曾在北京市豐臺區某大型商場中看到有關萬圣節用品的促銷展臺,面具、巫師帽、獠牙、鬼手指、南瓜燈等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不少年輕人正在圍觀購買,也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購買。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他對萬圣節知道一些,孩子早就跟他說過,這些裝備只要孩子喜歡就不反對買,“價錢別太過分就行。” 面對商家瞄準萬圣節商機造勢的做法,蕭放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為謀求利益的商業現象,功利目的很強,沒有有效地借鑒節日的文化內涵,造成了對這個節日的過度消費。 對于“熱衷萬圣節是崇洋媚外”的說法,蕭放給予了否定。他說,目前中國人過萬圣節僅限于對形式的模仿,看重的是其社交功能,比如主題舞會、狂歡晚會等,真正像西方那樣過萬圣節的“狂歡”狀態并不多見。因此,對于“過洋節”的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只要能在理性觀察的基礎上,對發現的問題加以引導即可。 蕭放同時提到,中國也有類似萬圣節的節日,如中元節、寒衣節等,都是起源于祭祀祖先亡靈,卻很難讓年輕人感興趣,原因就在于節日缺少娛樂元素。他進一步解釋稱,中國的文化體系與西方不同,崇尚莊重,敬畏亡靈與鬼魂,很難吸引年輕人參與進去。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可考慮適當加強娛樂性。 蕭放稱,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承靠潛移默化地培養,首先應理解節日的內涵,從內心提起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然后以實際行動去紀念這個節日,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